第35章 獨特的風俗(2)(2 / 2)

除夕

除夕是農曆一年中的最後一天,又稱年三十、除夜、歲除等。這是中國最重大的傳統節日之一。每逢年末,再貧窮的家庭也要準備許多過年的物品,還要作許多的準備。首先,是打掃庭院,進行掃除,把家裏家外都清掃得幹幹淨淨,為過春節準備一個新的環境。其次,是準備過春節的佳肴,如殺年豬、灌血腸、做豆腐、蒸年糕、炸麵貨等,最後就是辦年貨了。主要是購買紅紙、神馬、香燭、點心、糖果、皇曆、灶王爺、玩具等,還要給小孩買新衣、鞭炮。除夕之夜,全家人要團聚在一起,首先要做的是包餃子,包時講究說吉利話,主婦要在幾個餃子內放上硬幣,初一誰吃到包錢的餃子就預示他一年要交好運,還要包些鼠、魚形狀的餃子和其他花樣,讓孩子們吃。除夕餃子包好後,當晚午夜時就要煮一鍋,每人吃半碗,剩下半碗,意為年年有餘。除夕之夜,另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便是放爆竹,劈劈叭叭的爆竹聲此起彼伏,猶如一聲聲春雷劃破夜空,鞭炮響和道道煙火把人們帶進了歡樂的春節。還有一些地方在除夕之夜放煙火,人們在美麗的焰火中享受美好的生活。除夕還有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就是守歲。民間稱守歲為“熬百歲”,因這一天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

民間認為熬的時間越長活得時間便會越久,小孩也越聰明,因此才有所謂的“兒童強不睡,相守夜喧嘩”的場麵。古代除夕守歲之夜,堂屋要設一供桌,前係桌裙,地鋪拜氈;桌上擺供品:糕饃、幹鮮果品、各式點心,另設有錫香爐、香筒、銀蠟台等。每家還要在堂屋桌上點兩支紅蠟燭,俗稱“守歲燭”。守歲燭講究生花報喜,即燃燒中的燭頭要呈虎刺梅狀,叫“元寶”。紅燭生“元寶”則表示新的一年全家吉祥如意。20世紀40年代,許多家庭改用食油燈,食油燈燈芯用棉花撚子,也講究生花報喜。50年代以後,改用煤油燈,很少有此現象了。現如今,人們在享受了電的方便之後,有不少地方在大年夜又重新燃起了蠟燭,生花報喜之俗又重新在人們中傳開了,這一習俗反映了人們盼望幸福的願望。除夕守歲是合家團聚、共享天倫的美好夜晚,是中華民族的“幸福之夜”。

現代節日

元旦

元旦是公曆新年開始的第一天,這一節日是從西方傳過來的,將元旦指為公元紀年的歲首是自公曆傳入我國以後才開始的。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農曆歲首的第一天。由於世界各國所處的經度位置不同,各國的時間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所不同,如大洋洲的島國湯加位於日界線的西側,它是世界上最先開始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慶祝元旦的國家;而位於日界線東側的西薩摩亞則是世界上最遲開始新的一天的地方。這樣來計算,我國是世界上第十二個慶祝元旦的國家。

國際婦女節

國際婦女節俗稱“三八節”,是世界各國勞動婦女為爭取和平、民主、平等、解放而鬥爭的節日,它是世界各國婦女爭取自己權利的象征。1857年3月8日,美國紐約的服裝和紡織女工,為反對非人道的工作環境和低薪,舉行了一次抗議遊行,被警察強行驅散。兩年後,這些婦女組織了工會。1909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女工為爭取自由平等而舉行規模巨大的罷工和示威遊行,要求縮短工作時間、提高勞動報酬、並享有選舉權等。她們提出的口號是“麵包和玫瑰”,麵包象征經濟保障,玫瑰象征較好的生活質量。1909年5月,美國社會黨決定以每年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為國內的婦女節。1910年,一些國家的進步婦女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第二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大會。大會根據主持會議的德國社會主義革命家蔡特金的建議,為了加強世界勞動婦女的團結和支持婦女爭取自由平等的鬥爭,規定每年的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中國第一次慶祝“三八國際婦女節”始於1924年。當時全國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高潮,中國婦女在當時的革命策源地廣州,召開了第一個慶祝“三八節”的大會。到會人數達數百人,由何香凝主持。大會提出“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封建主義、爭取婦女解放”等口號,要求婦女有勞動平等權、教育平等權、工作權、參政權。大會還提出:保護童工、孕婦;革除童養媳、多妻製;禁止蓄婢、納妾,廢除娼妓製度;建立兒童保護法。並舉行了示威遊行。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當年12月規定:3月8日為婦女節。每年3月8日,全國婦女放假,舉行各種紀念、慶祝活動。聯合國從1975年開始慶祝國際婦女節,從此“三八節”就成為全世界勞動婦女為爭取和平、爭取婦女兒童的權利、爭取婦女解放而鬥爭的偉大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