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泉”之謎凡是遊過絲綢之路鳴沙山月牙泉的人,大都要帶回一個“謎”,一個關於山水美的“謎”。
月牙泉依偎在我國的鳴沙山下,一泉中凹,沙鳴四麵,長約40多米,寬約10多米,因形如彎月而得名。泉麵平靜,清澈澄明,鳴沙山的身影靜靜地躺在水中,仿佛築起一座金字塔。
月牙泉的美是多層次的。水中繁育的魚,是背帶黑斑的鐵背魚,這種魚肉嫩且鮮美,據說古時是時貢朝廷的佳品。月牙泉邊的草叫七星草,民間相傳用它煎水喝能治多種疾病,當地人偶爾有個傷風感冒,不願吃藥而願求助於七星草。月牙泉邊的沙也被視為珍物,捧起一捧仔細一瞧,沙粒均呈五彩,經陽光一照,與碧水同輝,有詩為證:“銀沙四麵山環抱,一池清水綠漣漪。”於是人們都愛掏出手帕,包些沙帶回去作為紀念物收藏。
月牙泉的美是袒露無遺的,然而最讓人捉摸不透的是它的“生存之謎”。千百年來,肆無忌憚的大漠風沙,封埋了多少城池,吞沒了多麼廟宇,而且牙泉卻安然無恙,依舊存在,且泉水不染纖塵,潔淨如初,可謂離奇得近乎荒謬,但是事實俱在,令人無法作解。聽聽當地人是怎麼說的吧:風吹過鳴沙山,又把沙子往上旋,而不把它往下推,即便是沙子被風刮下來,也絕不會落到泉水中去。顯然這種說法絕不會使人口服心服,許多遊客則天真地信服另一種理論——或許是因為月牙泉的美吧,美是無法埋沒的。
“男女泉”之謎在貴州省興義市城東南約30公裏處的上坡崗村大仙峰原始森林中,人們發現了兩條溪流,它們各流自一條自然的石渠,中間一條石溝又將兩水連通成為一條“夫妻腰帶”。
循流而上,兩口山泉相隔不遠,被稱為“女泉”的一口泉,每隔4~6分鍾便會湧出泉水一次,湧水高達10~15厘米,並與被稱為“男泉”之泉水交往流躺4~6分鍾。
“女泉”下落時,“男泉”石渠的“腰帶水”便向“女泉”倒流4~6分鍾。
這男女兩泉之水相依相親,親密無間,你來我往,被當地人稱之為“神水”、“怪水”,和“躲躲水”。“男女泉”泉水四季長流,清澈如鏡,遇大雨而不漲水,大旱之年也從不幹涸,一如既往地時湧時歇,實為自然中的一個謎。巨泉噴魚之謎從北京的門頭溝往西走,在河北省淶水縣境內有一處神奇的旅遊勝地——野三坡風景區。
這裏五峰一水,山奇水怪,清清的拒馬河水千回百轉,吸引著人們去探幽攬勝,更為神奇壯觀的是魚穀洞的巨泉噴魚之謎。
魚穀洞位於野三坡風景區的北部,在大東山的坡根上,西鄰拒馬河支流的小西河。
魚穀洞泉是永久性的獨眼巨泉,是我國怪泉之一,已被列入世界奇聞。泉眼湧出的是天然礦泉水,流量在每秒鍾0.3立方米以上,水溫在13.5℃。
流量大而且穩定,即使連遭十多年大旱,巨泉仍然奔湧如常。據當地居民傳說,此泉交著海眼,通著“龍宮”,在舊社會每逢大旱,鄰近幾個縣的農民都到此泉燒香求雨,把魚穀洞泉看做是“聖水”。
最令人叫絕的是,每年春季的“穀雨”前後,魚穀洞泉水中會噴出大量活蹦亂跳的鮮魚,在清明和穀雨交接的一兩天裏,最多時每天竟能噴出2000多斤魚,每尾魚的重量約七兩,黑脊白肚,肉味鮮美,魚骨堅硬,當地人稱之為“石口魚”。
由於泉眼外邊已形成小潭,魚噴出以後可以在水中自由自在地遊來遊去,當地居民紛紛拿著魚網、柳筐前來捕撈,一嚐為快。
據有關專家觀察,這種石口魚是一種“多鱗產頜魚”,但是這種魚究竟生活在哪裏,為何要在穀雨時節噴吐而出,卻是一個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