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科學家正在竭力解答一個難解之謎——“鳴沙”現象。過去十年間,英國萊茵河上的新堡大學,對沙和沙灘的“鳴唱”、“低吟”、“厲叫”、“轟鳴”、“鈴響”、“嗡嗡聲”及“尖叫聲”,作過廣泛實地調查及實驗室研究。長久以來,嗚沙一直使人類感到困惑,這些研究工作就是想找出其成因。
鳴沙出現於地球表麵幾個相隔很遠的地區。其中最著名的,在蘇格蘭西岸對開內海布裏地群島中的愛格島上。十九世紀英國地質學家迷勒(一八○二至一八五六年),在他的《碧線號巡遊記》一書中,生動地描述愛格島的沙說:“我用腳斜踏了它一下……沙發出尖銳響亮的聲音……有點像食指甲在拉緊的線弦上彈了一下……每隔上一步,尖銳的聲音就會重複。同伴也加入一起踏,我們就好像在音樂會演奏一樣……我們向前行時……沙麵上不斷發出鳴鳴的聲響,周圍靜寂時,二、三十碼外也聽得見。”聲音響亮的鳴沙在世界各地許多沙灘及沙漠上都有,包括美國大陸上的長島及麻薩諸塞灣;夏威夷群島;威爾士西岸;英國的諾森伯蘭海岸;丹麥的波恩賀爾姆島;波蘭的科爾堡;澳洲幾個地方,包括新南威爾士海岸;巴西;智利;以及亞洲、非洲、中東幾個沙漠。
人在鳴沙上行走,腳會深陷沙中,因為沙粒很鬆散。沙粒數以百萬計,表麵非常光滑,造成一陣連續的振動,發出悠長的聲音,好像音樂。
十九世紀許多科學家對越來越神秘的鳴沙現象感到百思不解,達爾文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博物學家環遊世界記》一書中,記下一八三二年四月十九日的日記說:“離開索西哥(巴西裏約熱內盧附近)後……我們沿來路折回。
這使人非常疲勞,因為那條路通常要橫過一個耀眼、酷熱的多沙平原,距離海岸不遠。我發現馬蹄每次踏在矽質的細沙上,就會發出一種柔和的吱吱聲。
三年之後,達爾文又報告在智利科帕坡穀有嗚沙。”我在城中逗留時,聽到幾位居民談及附近有座山,名叫巴拉馬多,意思是轟鳴者或吼叫者……據我所知,山上滿布沙,有人爬上去擾動沙層時,才會發出聲音。
一千多年來鳴沙現象散見於各種著作裏,《天方夜譚》曾提及,而中國古代史書也提到亞洲中部戈壁沙漠上出現鳴沙。
馬可·波羅講述,聽見在亞洲沙漠上空傳來仙樂鼓聲。
鳴沙的現象,也可以解釋賽奈半島某處埋有一所寺院的古老傳說。相傳有一所寺院被龐大的沙丘掩埋,但寺院的群鍾依舊發出悠長的音調,路經沙漠的遊牧民族及其他旅客,有時會聽見這種鍾聲。
據說旅客所騎的駱駝,來到這座神秘山丘,聽見地下發出的音樂就會吃驚。
約二百年前,許多歐洲人到塞奈山朝聖後帶回來的故事,似乎都證實有那麼一座埋沒了的寺院。他們也曾在沙漠某處,聽見悠長穩定的鍾聲。
這種聲音好像是阿拉伯僧侶拿來作鍾用的懸吊金屬棒被人不斷急促敲擊時所發出的一樣。但聽見聲音的地方,卻杳無人煙。不但沒有僧侶,連人影也不見。
鍾山從此成為傳說。十九世紀時,許多膽敢進入塞奈這個地區的旅客,對鍾聲的神話解釋都感到不滿意。
他們循聲追本探源,發現覆蓋著某座山一邊的沙層的特性。沙層由經常吹過半島的強烈西風帶來,落在那裏。據說風勢最猛烈時,那座山就發出悠長的鍾聲。
蘇格蘭博物學家布魯斯特爵士(一七八一至一八六八年)風聞這座令人困惑的鍾山,就到塞奈半島去作實地調查。
他在《自然魔力信劄》一書中寫道:“這座鍾山位於離蘇黎士灣約三裏的地方……那裏有塞奈和何立勃兩座花崗岩石峰俯瞰一片幹旱的曠野……”布魯斯特吩咐一名貝多因族向導爬上“音樂”山的山坡。布魯斯特說,向導爬到相當高之後,他才看見沙層移動,滾下山來。起初,他聽到的聲音有如豎琴弦線被微風吹動時發出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