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胎生”的紅樹(1)(3 / 3)

木鹽樹就是利用“出汗”方式把體內多餘的鹽分排出去的。它的莖葉表麵密布著專門排放鹽水的鹽腺,鹽水蒸騰後留下的鹽結晶,隻有等風吹雨打來去掉了。瓣鱗花生活在我國甘肅和新疆一帶的鹽堿地上,它也會把從土壤中吸收到的過量的鹽通過分泌鹽水的方式排出體外。科學家為研究它的泌鹽功能,做了一個小實驗,把兩株瓣鱗花分別栽在含鹽和不含鹽的土壤中。結果,無鹽土壤中生長的瓣鱗花不流鹽水,不產鹽;含鹽土壤中的瓣鱗花分泌出鹽水,產鹽了。所以,木鹽樹和瓣鱗花雖然從土壤中吸收了大量鹽分,但能及時把它們排出去,以保證自己不受鹽害。新疆有一種異葉楊,樹皮、樹杈和樹窟窿裏有大量白色蘇打——碳酸鈉,這也是分泌出的鹽分,隻是不同於食鹽罷了。

我國西北和華北的鹽土中,生長著一種叫鹽角草的植物。把它的水分除去,燒成灰燼,結果一分析,幹重中竟有45%是各種鹽分,而普通的植物隻有不超過幹重15%的鹽分。這樣的植物把吸收來的鹽分集中到細胞中的鹽泡裏,不讓它們散出來,所以,過多的鹽並不會傷害到植物自己,並且它們能照樣若無其事地吸收到水分。堿蓬也是此類聚鹽植物。

阿根廷西北部貧瘠而幹旱的鹽堿地上有很多藜科濱藜屬的植物,它們能夠大量吸收土壤中的鹽分。阿根廷人利用這一特點,在鹽堿地上種了大片的濱藜,讓它們吸收土壤中的鹽分,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據報道,1公頃濱藜每年可吸收1噸鹽堿。在此處建牧場真是合算,牛很愛吃濱藜,長肉又快。鹽堿地上種草除鹽堿,養牛產肉,這真是一舉數得。

長冰草不同於木鹽樹、鹽角草和濱藜,盡管它也生活在鹽分多的環境裏,但它堅決地把鹽分拒絕在體外,不吸收或很少吸收鹽分。它的品性可以說是潔身自好、冰清玉潔。前三類植物表麵上近朱則赤,近墨則黑,實際上它們堅持原則,不被“腐蝕”。

全世界種植糧食的土地受鹽堿危害的麵積正日益擴大,現共有57億畝成了鹽堿地。我國也有4億畝鹽堿土,黃淮海平原是重要的農業區,卻有5000萬畝鹽堿地。利用鹽生植物來治理鹽堿地,是一個好方法。

我國海岸線很長,海濱鹽堿地也很多,莊稼不易生長。目前,50萬畝海灘種上了耐鹽堿、耐水淹的大米草,不但豬、牛、羊、兔特別愛吃,而且能保護堤壩和海灘,促使海中的泥沙淤積,然後圍海造田。在種過大米草的海灘上培育的水稻、小麥、油菜和棉花的產量,比不種大米草的海灘高得多。

所以,人們把大米草讚譽為開發海灘的“先鋒”。

最古老的樹木遺體

北京地區在遠古時代氣候溫暖濕潤,植物繁茂、森林密布。後來由於地殼運動,火山爆發,大片森林與火山堆積在一起迅即被埋入地下。

因為這些樹體與空氣隔絕,所以未來得及燃燒,又因為火山堆積物中含有豐富的鈣質和矽質,所以在漫長的曆史時期裏,樹體中的有機物質和這些礦物質發生交代變化,最後,這些樹體變成了石質。雖然外表上還能看到木質的結構,但其內部已完全為礦物質所代替。

在北京的西山和燕山曾發現過不少這樣的化石。它們可以說是遠古時代樹木遇到不測之災後剩留的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