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自轉又是如何起源的呢?根據上麵所敘述的假說也提出一種初步的看法:原始星雲物質一開始就有自轉,因此當塵埃和星子落入行星胚胎時,也把角動量帶給行星胚胎,使行星胚胎自轉起來。
不過也有人提出不同的說法。美國一位天文學家提出自己的太陽係演化理論,他認為在原始太陽星雲盤內,不需要經過星子——行星胚胎這樣的過程。在太陽形成以後,星雲盤的物質很快就聚集成一些很大的原行星,原行星的質量很大,在原行星內部,高壓使得氣體塵埃物質凝聚成為固體沉降到核心部分,而外部氣體受到太陽光熱和太陽發出的粒子輻射(太陽風)的作用而分散開去,最後演化為現在的行星。
原行星不自轉,太陽對它的吸引使原行星向太陽的一麵隆起凸出來。當原行星繞太陽公轉時,這個隆起部分偏離朝向太陽的方向,但太陽對隆起部分吸引,把它拉回到朝向太陽的方向,這樣就強迫原行星自轉起來。看來,在行星起源和自轉起源這一問題的領域,可讓人充分發揮思維的創造力,去提出更為合理的解說。
大多數行星是直立著或斜著身子順向自轉,而金星則逆向自轉,這給各種行星演化理論提出了難題。
金星逆轉,可能是從金星軌道裏側的一個比月球還大的大星子斜著落在金星上,把很大的角動量帶給金星,由於星子大都是順向繞太陽運轉的,從裏側斜著撞向金星的星子,其運動方向和金星的自轉方向相反,這樣一來使得金星的自轉就從順向轉為逆向了。
這些推測還經不住科學考驗。行星自轉是否是這樣起源的?碰撞金星的大星子後來哪裏去了?是否還有別的原因造成金星逆向自轉?這些問題尚待人們作進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太陽係八大行星之中,要算金星與地球最相似。在很長的一段時期裏,大家把地球和金星稱作為“姐妹”行星。既然這兩顆行星這麼相似,地球“姐”
行星上又有那麼多的水;不少人認為,金星“妹”行星上一定也存在著大量的水。想象力豐富的人甚至認為,大海孕育著生命,覆蓋著大麵積海洋的金星麵上,很可能是個動植物繁衍茂密、生機盎然的世界。
現代科學已經完全證實,金星麵上是個奇熱、無水,幹旱到了極點和沒有任何生命的世界。不少人的想法是,過去金星有過波濤洶湧的大海洋,隻是後來才消失的。是這樣嗎?這個謎般的問題在科學家中間是頗有爭議的,一直引起科學家們的關注和濃厚興趣。
被稱作金星“古海”裏的水,究竟哪裏去了呢?認為金星曾有海洋的人,提出過這麼幾種可能性:(1)海洋大量蒸發,水蒸氣被太陽分解為氫和氧兩種氣體,氫由於太陽風的影響等原因,逐漸逃逸到宇宙空間去;(2)金星曾在早期的某個曆史階段,從體內向外散發出大量的像一氧化碳那樣的氣體,這些氣體比較容易與水發生作用。可以想得到,在這類作用的過程中,大量的水被一批又一批地消耗掉;(3)從金星內部噴發出來的岩漿的溫度一般都達到熾熱的程度。水與岩漿特別是其中的鐵等相互作用而大量消耗;(4)與地球一樣,金星表麵大量的水原先也是從自己體內來的,由於某些還不太清楚的原因,這些水又回到了金星內部去。
這類解釋沒有得到大家的承認。如果事情真是這樣的話,那麼,使金星表麵大量水消失的原因,同樣可以成為使地球上的水不複存在的原因。
為什麼地球上依舊有那麼多的水呢?
另一種解釋是這樣的:在太陽係形成的早期,太陽沒有現在這麼熱,金星麵上的氣候也自然比較涼快,大片海洋的存在使得金星風光綺麗,甚至生命已開始在海洋中生長起來。隨著太陽係演化的發展,太陽變得越來越明亮,越來越熱,這下子把金星表麵也烤得越來越熱,金星海洋的蒸發越來越加快,大氣中充滿著水蒸氣。水蒸氣讓越來越強的陽光穿過大氣層,射在金星表麵上,並轉化為熱。可是,熱量轉過身來向太空散射出去時,卻受到了水蒸氣的阻礙。這樣,金星表麵附近的溫度就日積月累,越升越高,一方麵海水大量消耗,而溫度高到一定的程度時,存在碳酸鹽岩裏的大量二氧化碳就會被“趕”出來。
大氣中水蒸氣和二氧化碳成分逐漸增加,使溫度持續上升,而溫度增高的結果是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繼續大量產生出來,形成所謂的“溫室效應”,這種惡性循環使得金星表麵的情況越來越嚴酷。同時,在紫外線的作用下,水蒸氣分解為氫和氧,但是氫又由於種種原因,脫離金星而逃逸到太空去。其結果是,金星海洋中的水越來越少,直到完全幹涸,停留在大氣中的水蒸氣也越來越少,金星表麵的溫度則維持在400℃以上的酷熱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