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上的山脈,一般都很高,最高的是麥克斯威爾山,高度為11270米,地球上的珠穆朗瑪峰還比它矮一頭。北半球大高原,長3200千米,寬1600千米,相形之下,青藏高原大為遜色。在赤道地區,還發現了一些像火山口一樣大而淺的圓形圈,有些地方像是由巨大的熔岩流所形成。此外,還有一條很深的大裂縫,自南向北穿過金星赤道,裂縫最深的地方有7米左右,這是目前在太陽係天體上發現的一條最大的裂縫。
從前蘇聯發射的自動行星際站“金星13號”拍攝的金星表麵照片看,金星的天空是橙黃色的,雲也是橙黃色的;金星上的物體,大部分也是橙黃色的,有的微帶綠色,藍色的很少。金星的世界,真可說是個“金黃世界”。
這種奇異的景色,是“金星13號”下降裝置,通過藍、綠濾色鏡拍攝而得到的珍貴資料。科學家們認為,這是由於金星大氣和雲層太厚,吸收了太陽光中藍色部分,使照在金星大氣層和大地上的光帶著黃光。因此,金星上的白晝也不像地球上這樣明朗,其亮度很像地球上的陰天。
濃厚的金星雲層使金星上的白晝朦朧不清,這裏沒有我們熟悉的藍天、白雲。金星上空會像地球上空一樣,出現閃電和雷鳴。
金星離太陽的平均距離是10800萬千米,繞太陽運動的公轉軌道的偏心率隻有0.007,故軌道接近於圓。金星繞太陽運動的速度較水星慢一些,為35千米/秒,它繞太陽運行一周約224.7天。由於金星有一層厚厚的濃雲,以前用光學方法難以觀測到它的表麵情況,因而也就難於測出其自轉周期。
隨著無線電技術的發展,1962年,天文學家利用射電方法測出了金星的自轉周期。金星的自轉周期很慢,要243天才自轉一周,比公轉一周的224.7天還長,也就是說,金星自轉一周需要1年多的時間。金星自轉為逆向,即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相反,是太陽係八大行星中獨有的現象。因為金星是自東向西自轉的,與我們地球的自轉方向截然相反,所以,金星上的太陽是西升東落。金星上的一晝夜相當於地球的117天。也就是說,在一個金星年中,金星上隻能看到兩次太陽西升東落。
要揭開金星逆向自轉之謎,首先應當弄清楚行星自轉是怎樣來的,這個問題又與行星的起源問題有密切的關係。
目前,對行星的起源問題還沒有建立受到大家普遍承認的成熟理論。我國學者戴文賽先生詳細研究了各種學說之後,提出自己的行星起源學說。這一學說可簡短說明如下:約在50億年前,在離銀河係中心3.3萬光年處,就是我們現在太陽係所在的位置上,彌漫的星際物質聚集成一個巨大的星雲。由於引力作用,這個巨大星雲收縮,同時雲中出現了湍渦流。後來這個雲碎裂成一二千塊,其中有一塊就是形成太陽係的,我們把它叫做原始太陽星雲。由於它是在渦流中產生的,所以從一開始原始太陽星雲就在自轉著(其他星雲碎塊也都有自轉,後來演化成恒星)。
原始太陽星雲的質量比今天太陽係的質量要大些,它一麵收縮,一麵自轉,收縮的結果使自轉角速度加大,越轉越快,這很像張開手臂旋轉的滑冰運動員,在收攏手臂時旋轉就會加快的現象。物理學上把這種現象叫作角動量守恒。由於旋轉的加快,在星雲的赤道部分慣性離心力最大,它抗拒星雲的引力作用,所以赤道處星雲收縮得比較慢,而兩極處收縮得比較快,原始星雲便逐漸變扁。
當原始星雲收縮到一定大小,例如具有現在太陽係的尺寸時,赤道處的自轉速度已經足夠大,使得那裏的慣性離心力等於星雲對赤道處物質的吸引力。這時候,赤道上遠離中心的那部分物質就不再收縮,而是留下來圍繞星雲其餘部分旋轉。原始星雲其餘部分繼續收縮,在赤道處又留下一部分物質。
這樣演化下去,逐漸形成一個環繞星雲中心的星雲盤。剩餘的星雲物質進一步收縮,最後演變為太陽。而星雲盤中的物質粒子互相碰撞吸積變成足夠大的團塊,我們把它叫做星子。其中較大的星子由於進一步碰撞,吸積周圍的物質粒子變成更大的行星胚胎。具有較大質量的行星胚胎的引力強大到能夠吸引周圍的星子(引力吸積),使行星胚胎體積增大,逐漸演化成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