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2月,該申請方案經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和國際海洋法法庭籌委會技術專家組的嚴格技術審查後,獲得通過,並於1991年3月正式得到批準。
從此,中國成為繼印度、法國、日本和前蘇聯之後的第五個國際海底多金屬結核礦開發先驅投資者,獲得了15萬平方千米的國際海底礦區。海底錳結核勘探開發工作已列入我國1990—2005年的國家長遠發展規劃。
我國“大洋”1號和“海洋”4號科學考察船於1997年5月20日由廣州黃埔港拋錨啟航,執行大洋錳結核(多金屬結核)的進一步勘察任務。這兩艘船均裝有國際先進的CTD(溫鹽深自動記錄儀)、衛星通訊和導航設備、深海觀察和采捕設備等。“大洋”1號還安裝有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拖曳式深海觀察係統、自治式“機器人”、多波束測深係統、現場實驗室分析係統等。自治式“機器人”可完全依靠自身的動力下潛到6000米以下的深水進行水下攝影、錄像、淺地層剖麵分析、采集樣品等;當遇到特殊地形或障礙時它能自動規避,在特殊情況下還能執行緊急上浮指令,以確保自身和資料的安全。
拖拽式深海水下觀測係統是依靠纜繩拖帶,由電纜提供能源和指令,深入到海底進行各種觀察、記錄活動的儀器,並配有水下電視、淺地層剖麵儀等。上述兩艘考察船都安裝了多波束測深係統。這樣,船走過一條航線後,就能夠同時得到數十千米寬的大洋水深圖。通過這些水深圖,科學家們就可以非常準確地描述海底的地形地貌,為采礦作業提供資料。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能達到這種考察程度的隻有少數幾個國家,所以,這次考察堪稱當今國際上科技含量最高的海洋考察之一。
如今,人類調查和勘探錳結核的技術設備已經發展到了光學、電學、聲學設備及無線取樣法;相繼出現了深海電視、深海照相機、遙控水下攝影機等。
近年來,多量程回聲測深儀、3.5千赫海底淺層剖麵儀和人工地震儀、旁視聲納等聲學探測技術,也逐步應用於大洋錳結核的調查中。前不久,日、德、法等國已將水聲與淺地層地震技術成功地應用於洋底錳結核的勘探。
在多年開采摸索的基礎上,各國已普遍采用三種開采技術:一種是氣壓式提升采礦技術,整個係統由高壓氣泵、采礦管、儲礦裝置等組成,采礦作業時,首先在船上啟動高壓氣泵,氣泵產生的高壓空氣通過輸氣管道向下,從采礦管的深、中和淺的三個部分輸入,在采礦管中產生高速上升的氣、固、液三相混合流,將經過集礦裝置的篩濾係統選擇過的錳結核提升到采礦船內。該采礦係統現已具有能提取水下5000米深處、日產300噸錳結核的能力。
第二種是連續漏鬥式采礦係統。這種係統是在長1500米的高強度的聚內二醇脂繩上每隔25~50米安裝一個采礦漏鬥。采礦時,船上的牽引機帶動繩索。通過絞車滑輪使漏鬥在海底循環翻轉,在海底不斷拖過挖取錳結核,把礦石卸到船上並迅即篩選與排除泥沙。這種采礦係統在20世紀60~70年代進行過大量試驗,證明有結構簡單、適應性強、采礦成本低等優點;但同時也存在采礦效率低,很難準確控製開采區等不足。第三種是水力提升式采礦係統。它主要由采礦管、浮筒、高壓水泵和集礦裝置四部分組成。采礦管懸掛在采礦船的浮筒下,起著輸送錳結核的作用;高壓水泵通過高壓使采礦管道內產生高速上升水流、從而把錳結核和水一起由海底提升到采礦船內,采礦裝置則進行篩選、采集錳結核。近年來,—種海底自動采礦技術日漸風靡。這種技術主要利用遙控潛水器潛到海底采集錳結核,然後自動上浮,把采集到的礦石卸到海上半潛式采礦平台上。深潛開發對於采集較深的海底錳結核也不成問題。但每次采集數量有限,且沉浮時間太長,所以大規模采集難以使用,多應用於大量開采前的取樣、試采。
當今國際上,主要有兩種冶煉錳結核的方式:一是低溫濕式冶煉法。這種方法用酸、氨或二氧化硫之類還原劑浸析粉碎後的錳結核。將金屬氧化物首先還原到金屬或較低氧化狀態的化合物,然後使其中的鎳、銅、鈷等離子析出。二是高溫濕式提煉法。該方法是將粉碎後的錳結核經過高溫熔融、氯化處理、分離和還原等步驟,獲取各種有用的金屬。
寄望濱海礦砂
在濱海地帶或水深不大的海域,蘊藏著數量可觀、品位較高,並且可供綜合利用的多種礦物:金燦燦的黃金、亮閃閃的白銀、價昂質高的白金、用途廣泛的錫,以及黑鎢礦、鈷鐵礦、金紅石、獨居石、鋯石……它們經過水流的淘刷和分選,分別富集於濱海砂礫層內,加之分布的地帶或海域水深均不大,因此要比開采其他海底礦產要容易得多。
從濱海開采黃金等稀有貴金屬是人們最初的樸素想法。美國在1852年率先在俄勒岡州海濱開采金砂、白金砂和鉻礦砂。20世紀初,美國又在阿拉斯加海濱開發了諾姆砂金礦。諾姆砂金礦的平均含金量最高達5.2~50克/噸,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濱海砂金礦之一。此外,在美國其他海岸和智利西部海岸也分布不少砂金礦;在白令海大陸架上也發現了好幾條海底砂道和海灘的含金沉積物帶。在開采中人們發現,砂金礦中除了黃金外,還常常含有白金及白金族金屬元素:在白令海和阿拉斯加近海,已發現了長達數百千米的白金砂礦;美國的古德紐斯灣是占全國開采量90%的白金開采區,年開采量約兩噸。近年來在太平洋西南部1100米深處,德國亞環技術大學的幾位專家又發現了可開采的海底金礦。直徑約5毫米的含金顆粒熱液從海底噴口中湧出,與海底冷水混合後,沉澱出其中的金。迄今為止,有關國家已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發現了幾十處海波熱液礦床。其中除含有金、銀外,還含有豐富的銅、鉛、鋅等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