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淡水,人的生命之泉(1)(2 / 2)

對人類來說,海洋“草原”和“森林”也是寶貴的財富。許多海藻營養價值很高,如紫菜、海帶、江籬、石花菜、海蘿等,都是人們常吃的海菜。許多海藻具有相當高的藥用價值,如海帶含碘多,可治粗脖子病;紫菜可治高血壓;海人草、銅藻、鐵丁菜、青蟲子等可入藥驅蛔蟲;萱藻、馬尾藻、海蒿子等還可以提煉出抗癌藥物呢!還有許多海藻是很好的氮肥和鉀肥及重要的牲畜飼料。因此,人類正致力於開發海上草原和海底森林。

“黑色鵝卵石”的發現與開采

由英國海洋學家湯姆森教授擔任首席

科學家的“挑戰者”號海洋考察船於1872年從英國出發,駛向浩瀚的大西洋,開始了一次令全世界震驚的考察。次年2月18日,“挑戰者”號航行到北大西洋加那利群島的費得羅島西南大約300千米海域時,用拖船采集到一些黑乎乎、類似鵝卵石的團塊。

10多天後,他們又一次用拖網撈起了這種團塊。簡單化驗表明:這種團塊幾乎全由純淨的氧化鐵和氧化錳組成。不久之後,“挑戰者”號又相繼用拖船在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的其他深海區共獲取了約200升這樣的團塊。1882年,英國的約·雷默爵士和地學家雷納教授開始對這些團塊進行係統研究,證實其中含有大量的錳、鐵、銅、鎳、鈷等元素。最後將它命名為“大洋錳結核”(正式稱“大洋多金屬礦”)。錳結核形似鵝卵石或土豆,也有的呈球狀、皮殼狀、團盤狀、多角狀、結節狀、葡萄狀……其大小迥異,但常見為1~25厘米,個別的可達1米以上。

錳結核主要都分布在遠離海岸、水深在3000~5000米的深海大洋的表層沉積中。據統計,目前各大洋已知的錳結核總儲量為3萬億噸;其中太平洋儲量最為豐富,多達1.7萬億噸,內含錳4000億噸、鎳164億噸、銅88億噸、鈷58億噸。這些儲量相當於目前陸地錳儲量的400多倍、鎳的1000多倍、銅的88倍、鈷的5000多倍。如果以世界每年消耗錳2400萬噸計,可供人類使用1.6萬年以上;如果以世界每年消耗鈷5萬噸計可供使用11萬年以上;如果以世界每年消耗銅400萬噸計,可供全世界使用2200年;如果以世界每年消耗鎳60萬噸計,可供全世界使用2.5萬年以上。更為有趣和有意義的是,錳結核還在不斷地生長。據美國科學家梅魯稱,太平洋底的錳結核以每年1000萬噸左右的速度在“瘋狂”地生長。

如果隻從每年在太平洋底新生出來的錳結核中提取金屬的話,其中銅即可供全世界用3年,鈷可用4年,鎳可以用1年。因而,毫不誇張地說,深海中的錳結核的確稱得上是—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礦產資源,為了使這些深藏於海底的寶藏盡早發揮它們的價值,美、日、法、德、英、加拿大等從20世紀50年代起即開始深海錳結核的勘探,並組織試采和加工處理。在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出動“勇士”號先對太平洋和印度洋,而後對大西洋實施調查。美國的錳結核調查研究工作起步於1958年,1962年以來,美國一些公司正式進行錳結核的調查和勘探。70年代初,美國錳結核研究勘探工作全麵展開。1975年2月25日,美在內務部建立大洋采礦管理局,以管理美國的海洋采礦公司。經過多年的調查勘探,美國在此領域卓有成效。1978年,美國一家地質研究所正式出版了《海底沉積物和錳結核分布圖》,使世界各國對各大洋特別是太平洋海域的錳結核情況有了較全麵、正確的了解。

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陸續開展了大洋海底資源的勘察活動,並且製定了大洋錳結核資源調查開發研究計劃。從1987年12月10日我國簽署《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後,上述計劃執行規模更加擴大。到1990年,我國先後在太平洋赤道水域、中太平洋海盆和東太平洋海盆進行了數十次調查,調查麵積達200多萬平方千米,總投資6億多美元,從而在太平洋CC區範圍內選出有足夠商用價值、可供采礦作業的結核礦區30萬平方千米。1990年8月22日,我國向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和國際海洋法法庭籌委會申請國際海洋礦區,要求登記為先驅投資者,並要求分配到一定的國際海底礦區,目的是遵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確定的原則,開辟新的礦產資源的來源,滿足我國對礦產資源的部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