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圖上,馬拉開波湖猶如一個巨大的海灣,又像委內瑞拉灣殘存的一個渴湖,照理說,馬拉開波湖與海相通,湖水應是鹹的。
但是,馬拉開波湖盡管與海洋息息相通,湖水卻是淡的。隻有湖的北部,因為海潮的頂托關係,潮水時斷時續地湧入湖中,使這裏的湖水略帶鹹味,而廣闊的中、南部水域,湖水完全是淡水。
為什麼馬拉開波湖離委內瑞拉灣的加勒比海那麼近,又與大海“一脈相通”,而湖水卻是淡的呢?
原來,馬拉開波湖既不是海灣,也不是渴湖,它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構造湖泊。馬拉開波湖坐落在範圍更大的馬拉開波盆地中,是盆地裏的最低窪部分,實際上是由於地殼運動造成凹陷盆地蓄水而成的斷層湖。
馬拉開波湖的周圍湖濱地區,多為潮濕的沼澤低地,盆地上幾十條大小河流向湖泊彙聚,淡水源源不斷注入湖中,加之北麵出口的馬拉開波海峽不僅狹窄水淺,而且湖麵高度與海平麵剛好相同,所以,與大海近在咫尺的馬拉開波湖,雖然與海洋相通,水卻是淡的。因此,它就沒有被人們叫做“海”,而稱為“湖”了。
洋中之海
世界上的海,雖然都和鄰近海洋是相通的,但一般都有海岸。有趣的是,大西洋中卻有一個沒有海岸的海,既不與大陸相連,也不被陸地所包圍,它就是薩加索海,也叫馬尾藻海,人們稱它為“沒有海岸的海”或“洋中之海”。
馬尾藻海在中大西洋的北部,恰好在北大西洋環流的中央。寬約2000公裏,長約5000公裏。北大西洋環流按順時針方向旋轉,同時使海水不斷向海域中部堆積,形成一層700米厚的均勻而又溫暖的“馬尾藻水”,這層海水在環流影響下,也極緩慢地按順時針方向運動。當然,馬尾藻海是一個極不穩定的海區。由於組成北大西洋環流的各海流隨季節和氣候不斷變化,馬尾藻海的邊界也隨之而變化。
這裏的海水像水晶一樣清澈,水色深藍而透明,透明度是世界大洋中最高的。在有陽光的日子裏把照相底片放在1083米深處,底片仍然可以感光。
馬尾藻海的海水很鹹,馬尾藻在這裏大量繁殖並旺盛地生長著,厚厚的海藻鋪在茫茫的大海上。有時,風和海流拖著海藻,形成帶狀的“風草列”,延伸到很遠的地方,仿佛是一條巨大的印著藍色條紋的橄欖色地毯。有人估計,這裏的馬尾藻總量約為1500~2000萬噸。
這些馬尾藻的絕大多數不是長在海底,而且沒有傳種的生殖器官。它們非常適應漂浮生活,能夠直接從海水中吸收養分。
令人費解的是,這個海區並不是那麼“肥沃”,為什麼馬尾藻能大量繁殖和生長?
有人認為,馬尾藻海的各種馬尾藻是從西印度群島附近漂來的。也有人認為,是由本海生長出來的,最早它可能來自海底的苗床,後來進化到有自由漂浮的能力,並長出幼芽,逐漸變成了新的海草。
除了馬尾藻外,馬尾藻海還生活著許多奇形怪狀的動物,如會膨脹的刺魨、含著馬尾藻飛來飛去築巢的飛魚、身體細長的海龍、馬林魚、劍魚、旗魚,以及馬尾藻魚、海蛞蝓等。長長的海龍非常有趣,它長著一個管狀長嘴,嘴內無牙,混在海藻中就像海藻的分支,隨著海藻有節奏地波動。與海龍有密切關係的海馬,全身蓋著一層骨盔板,善於偽裝,白天與海藻顏色一樣,晚上則變黑,看上去似爬行動物,實際也是一種魚。
其中最為神奇的動物要算馬尾藻魚了,這是一種凶猛的小型捕食性動物。
當長到20厘米長時,它就開始“打扮”自己。它的凹凸不平、布滿白斑的身體,與馬尾藻顏色一致,而且長著像馬尾藻“葉子”一樣的附屬物。它的眼睛可以變色,胸前有一對奇妙的鰭。這對胸鰭互相配合,靈活得像“手”一樣,能抓住海藻。在長滿牙齒的大嘴上懸著一個肉疙瘩,這是它引誘小動物上鉤的誘餌。如果遇到敵害攻擊,它能張開大嘴向敵人猛撲,吞下大量海水,把身體脹得鼓鼓的,攻擊者如不把它從嘴裏吐出,就會活活地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