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海”和“洋”(3)(2 / 2)

海水具有不可壓縮和性連續性等特點,一個海區的海水流出,相鄰海區的海水就要來補充,這樣形成的洋流稱為補償流,補償流既有水平方向的,也有垂直方向的。例如,在離岸風的長期吹送下,表層海水離開海岸,相鄰海區的海水就會流到這個海區,形成水平方向上的補償流;同時,下層海水也上升到海麵,來補償離岸流去的海水,形成垂直方向上的上升流。上升流在大陸的西海岸比較明顯,秘魯和智利海岸、加利福尼亞海岸、非洲的西南和西北海岸都有分布。洋流在表層流動遇到海岸或島嶼時,不僅在水平方向上發生分流,而且在垂直方向上產生下降流和底層流。補償流常常伴隨著風海流和密度流,形成大洋表層巨大的環流。

海洋上,洋流的形成往往是多方麵綜合因素形成的,上麵分成的三種類型,有時是很難嚴格地加以區別的。

根據洋流的溫度,可以把它分為暖流和寒流。洋流的水溫比流經海區水溫高的稱為暖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水溫低的稱為寒流。暖流大多發源於低緯海區,從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度,一般水溫較高,鹽度較大,含氧量較低,浮遊生物的數量較少,海水透明度較大,水色大多發藍。寒流大多發源於高緯海區,從較高緯度流向較低緯度,一般水溫較低,鹽度較小,含氧量較高,浮遊生物數量較多,海水透明度較小,水色多呈暗綠色。通常,在北半球,由南向北流的是暖流,從北向南流的是寒流,南半球則正好相反。

另外,根據海洋的垂直分布狀況,還可以分為表層洋流和深層洋流;根據洋流流向流速的變化大小,還可以分為穩定流和非穩定流,一般我們常說的洋流,大多是指穩定流。

黑潮、親潮和秘魯寒流

太平洋作為世界上麵積最大的大洋,縱貫南北半球,在赤道至南北緯40°~50°的範圍內,南北各有一個大洋環流。

其中的北赤道洋流,長達14000公裏,寬數百公裏,平均每天流動距離約35公裏。北赤道洋流大致從中美洲西部海域開始,向東向西流動,至菲律賓群島,主流沿群島東側北上,形成黑潮。

黑潮的溫度高,鹽度大,是北赤道洋流的延續。它的水色呈現藍黑色,透明度大,是世界上僅次於灣流的第二大暖流。

黑潮全長約6000公裏,寬約200~350公裏,厚度平均約400米,最長厚度可達1000多米,流速50~250厘米/秒,大致每晝夜可流動60~90公裏,水麵的溫度夏季約29℃~30℃,即使是嚴寒的冬季,水溫也在20℃以上。黑潮在東海時的流量約為長江流量的1000倍,相當於世界河流總流量的20倍,浩浩蕩蕩,奔流不息,是太平洋西部引人注目的一股暖流。

親潮又稱為千島寒流,它發源於白令海峽,沿堪察加半島海岸和千島群島南下。親潮比黑潮規模小,流至北緯30°~40°附近海區,與黑潮彙合,折向東流,並與阿拉斯加暖流共同組成反時針方向流動的副極地環流。

秘魯寒流從南緯45°左右的西風流開始,經智利、秘魯、厄瓜多爾等國沿海北上,直達赤道海域的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流程長達4500多公裏,是世界大洋中行程最長的一支寒流。它的平均寬度在智利海岸附近為180多公裏,秘魯沿海為450多公裏,流速每晝夜約11公裏,水溫在15℃~19℃之間,比鄰近海區的水溫低7℃~10℃,是世界著名的寒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