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色通常是指海洋水體本身所顯示的顏色。它是海洋水對太陽輻射能的選擇、吸收和散射現象綜合作用的結果,與天氣狀況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平時,我們看到的燦爛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等七種顏色的光合成的。這些不同顏色的光線,波長是不相同的。而海水對不同波長的光線,無論是吸收還是散射,都有明顯的選擇性。在吸收方麵,進入海水中的紅、黃、橙等長波光線,在30~40米的深處,幾乎全部被海水吸收,而波長較短的綠、藍、青等光線,尤其是藍色光線,則不容易被吸收,且大部分反射出海麵;在散射方麵,整個入射光的光譜中,藍色光是被水分子散射得最多的一種顏色。所以,大洋的海水看起來就是一片藍色了。
海水本身的光學性質決定了海洋水的透明度與水色,它們與太陽光線有一定的關係。通常,太陽光線越強,海水透明度越大,水色就越高(科學家按海水顏色的不同,將水色劃分為不同等級,以確定水色的高低),光線透入海水中的深度也就越深。反過來,太陽光線越弱,海水透明度就越小,水色就越低,透入光線也就越淺。所以,隨著透明度的逐漸降低,海洋的顏色一般由綠色、青綠色轉為青藍、藍、深藍色。
另外,海洋水中懸浮物的性質和狀況,對海水的水色和透明度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水域遼闊的大洋部分,懸浮物較少,且顆粒比較細小,透明度較大,水色也多呈藍色。比如,位於大西洋中央的馬尾藻海域,受大陸江河影響小,海水鹽度高,加上海水運動不強烈,懸浮物質下沉快,生物繁殖較慢,透明度高達66.5米,是世界海洋中透明度最高的海域。大洋邊緣的淺海海域,由於大陸泥沙混濁,懸浮物較多,且顆粒又較大,透明度較低,水色則呈綠色、黃綠色或黃色。例如,我國沿海的膠州灣海水透明度為3米,而渤海黃河口附近海域僅有1~2米。
在地理分布上,大洋中的水色和透明度會隨緯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熱帶、亞熱帶海區,水層穩定,水色較高,多為藍色;溫帶和寒帶海區,水色較低,海水並不顯得那樣藍。當然,海水所含鹽分或其他因素,也能影響水色的高低。海水中所含的鹽分少,水色多為淡青;鹽分多,就會顯得碧藍了。
除了前麵講的影響海洋水顏色的兩個主要因素——透明度與水色。
別的因素也能影響某一海區的海水顏色,著名的紅、黃、黑、白四大海就是如此。
作為印度洋的一個內陸海。紅海像印度洋的一條巨大的臂膀深深地插入非洲東北部和阿拉伯半島之間,成為亞洲和非洲的天然分界線。
紅海的海水顏色很怪,通常是藍綠色的,但有時候會變為紅褐色。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在紅海表層海水中繁殖著一種叫做藍綠藻的海藻。它死亡以後,屍體就由藍綠色變成紅褐色。大量的死亡藻漂浮在海麵上,久而久之,海麵就像披上了一件紅色外衣,把海麵打扮得紅豔豔的。同時,紅海東西兩側狹窄的淺海中,有不少紅色的珊瑚礁,兩岸的山岩也是赭紅色的,它們的襯托和輝映,使海水越發呈現出紅褐的顏色,加上附近沙漠廣布,熱風習習,紅色的砂粒經常彌漫天空,掉入海水中,把紅海“染”得更紅了。
然而,紅褐色的海水為它贏得了“紅海”的美稱。
位於我國大陸和朝鮮半島之間的黃海,北起鴨綠江口,南到長江口北岸的啟東角至朝鮮濟州島西南角。
黃海的海水透明度較低,水色呈淺黃色。原因是黃海海水很淺,海水不能完全吸收紅光、橙光和黃光,一部分被反射和散射出來。它們混合後,原本應使海水呈黃綠色。可是,因為曆史上有很長一段時期,黃河曾從江蘇北部攜帶大量泥沙流入大海。以後,雖然黃河改道流入渤海,但長江、淮河等大小河流也帶來大量泥沙,海水含沙量大,加上水層淺,鹽分低,泥沙不易沉澱,把海水染成黃色。“黃海”也就因此而得名了。
歐洲東南部的巴爾幹半島和西亞的小亞細亞半島之間的黑海,是一個典型的深入內陸的內海。黑海的北部經狹窄的刻赤海峽與亞速海相連,西南部通過土耳其海峽與地中海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