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探測外,人造地球衛星還可以用於通訊,通訊衛星可以將收到的信息迅速傳遍五大洲。此外,人造地球衛星還可以預報天氣,目前世界上5個主要氣象衛星,都是發射到赤道上空35800千米的地球同步衛星,其觀測數據供有關國家共同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蘇展開了激烈的軍備競賽。美國在“V-2”導彈的基礎上,在布勞恩等德國火箭專家的幫助下,加緊研製大型液體燃料火箭。

同時,由於科學研究的需要,有人提出了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想法。美國科學家曾經把一些火箭用於科學探測上,並取得了高空大氣層、電離層、宇宙射線等方麵極其珍貴的資料。但要想進一步進行科學探測,就需要利用人造地球衛星了。

實際上早在1946年,美國航空海軍局在空中的“邊緣計劃”中,已經正式提出於1951年發射人造衛星。但是1948年時,這項提議被新組成的國防部取消了。當時國防部認為,無論在科學上還是在軍事上,都沒有發射人造衛星的必要。1957年7月到1958年12月底,為國際地球物理年,在這之前3年,數千名科學工作者呼籲,希望能在國際地球年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到這時,美國才正式宣布準備在1957年前後發射一顆科學衛星。

在1957年以前,發射衛星主要是科學上的需要,大都是科學家們所關心的事,那時美國的政界還沒有充分認識到空間科學技術可以變成政治鬥爭的工具。而前蘇聯領導人卻特別重視對空間科學技術的研究。1956年,它們就研製成功了第一枚洲際導彈。他們認為,如果能夠搶在美國之前發射一顆人造衛星,就可以向全世界顯示自己的科技實力。於是,1957年10月4日,就在美國預定發射衛星之前的兩個月,前蘇聯成功地用“衛星l號”運載火箭發射了人類曆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旅行家一號”。頓時震驚世界,它標誌著人類由此開始進入幾千年夢寐以求的宇宙航行時代。

就在“旅行家一號”飛上天空的時候,前蘇聯在火箭方麵的科技水平,還落後於美國。前蘇聯之所以能成功地發射人造衛星,首先是由於著名科學家科羅列夫的功勞。科羅列夫在青少年時,就顯露出超群的才幹,他在25歲時就編寫了《火箭發動機》一書,26歲時便參與設計前蘇聯第一枚液體火箭,27歲時又出版了另一部著作《火箭飛行》,29歲時,他和同事們一起設計了前蘇聯第一代噴氣式飛機。1955年,他又主持設計了一種可以運載核武器的火箭,第二年就試驗成功。這種火箭由7枚小火箭組成,是一種多級火箭,而最後一級可以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

盡管前蘇聯取得了一些製造火箭方麵的經驗,但要設計出複雜的人造衛星,並且搶在美國之前發射成功,無論從時間上還是條件上,都有較大的困難。這時,科羅列夫機智地想到,隻要是一個空心球,裏麵裝上能向地麵發射簡單訊號的短波發射機,並能在空間繞地球飛行,那就是衛星!

1957年夏天,科羅列夫把這一計劃呈交給政府,幾個星期後獲得批準。10月4日早晨,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在中亞的拜克努爾航天中心發射成功。這顆衛星重83.6公斤,內部沒有什麼特別的儀器,隻有兩部無線電發射機和兩個化學電池作為發射機的能源。此外,衛星內部還裝有一台磁強計,一台輻射計數器和一些測量衛星內部溫度和壓力的感應元件。這顆衛星在繞地球運轉過程中,搜集了很多有價值的資料,並用無線電信號把這些資料發射回地麵雷達跟蹤站。

運載這顆衛星的火箭——“旅行家一號”於1957年12月1日進入稠密大氣層隕毀,因為那時的科學技術還沒有達到使火箭安全返回地麵的水平。而那顆衛星在天空運行了392天,繞地球飛了1400圈,行程6000萬千米,於1958年11月4日隕落。為了紀念人類進入宇宙空間的這一偉大創舉,前蘇聯在莫斯科的列寧山上建立了一座紀念碑,碑頂放著這顆人造天體的複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