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因為他那時已年老,所以他始終沒能實現製造出他所設想的那種液體火箭的夙願。

最早製出齊奧爾科夫斯基所設想的液體燃料火箭的,是一位名叫戈達德的美國科學家。1926年,戈達德在美國的一個農場裏,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以液態氧和汽油為推進劑的火箭。這支火箭的液體燃料雖然僅燃燒了2.5分鍾,推動火箭飛行了68米,但戈達德非常了解它的意義。當火箭落回地麵時,他激動地說到:“這一下我可創造了曆史!”確實,戈達德後來被人們譽為“火箭之父”。1926年的試驗是戈達德的新的起點,在這之後,他又提出了多級火箭的理論,企圖把火箭射到月球上去。但是,他的研究工作,就像齊奧爾科夫斯基最初的那樣,也沒有受到美國政府的重視,所以,最先實現現代火箭技術的是德國。

德國人20本世紀20年代末期就開始研製液體燃料火箭,在1933年至1936年間,先後研製出了A-1、A-2、A-3型火箭。到了1942年,德國科學家在培內明德火箭研究所試驗成功了可用於實戰的世界上第一枚現代化火箭——A-4型火箭。這就是後來著名的V-2導彈所用的火箭。它使用液氧——酒精作推進劑,最大速度接近每秒2千米,射程189.8千米左右,比當時的所有大炮,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著名的“巴黎炮”的射程還要遠。

A-4型火箭的成功意味著什麼呢?它充分說明,當火箭可以自備氧化劑時,它的飛行高度可以不受大氣的限製,能夠在沒有空氣的外層空間飛行。

可見,人類距離飛出地球的目標已為期不遠了。如果德國人此時繼續研究用火箭來發射人造衛星的話,很可能人類的航天史要重寫。因為此時隻要把火箭的速度提高到7.9千米/秒,就具備發射衛星的能力了。但是,當一些人還陶醉在把液體燃料火箭,發展成太空飛行工具的夢想中時,在希特勒統治下的“第三帝國”又為其提出了另外的要求,即用它來製造新式武器。這是由於希特勒所感興趣的是A-4型火箭的速度,因為它已提高到音速的6倍,這樣的速度遠遠超過了飛機的速度,足以使實力強大的英國空軍防不勝防。

1944年,希特勒下令對英國、法國等地使用“V-2”導彈。這是當時威力最大的武器,因為它能夠把1噸重的炸藥,高速度地送到330千米遠的地方爆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共發射了幾千枚“V-2”導彈,其中大約有1200枚擊中倫敦,使2500人死亡、6000人受傷,平均每枚導彈造成的傷亡不到10人,“V-2”導彈真是令德軍大失所望。

希特勒本想憑借“V-2”導彈扭轉戰局,但是這種導彈的作戰效果遠不及飛機、坦克和大炮。因為“V-2”導彈存在兩個致命的缺點:一是使用常規炸藥做彈頭,很不經濟;二是製導不精確,命中率太低。

但是它畢竟是一種新式武器,所以受到許多軍事家們的高度重視。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後,領先於同盟國7年的火箭技術,被前蘇聯和美國搞去了。在這方麵,蘇、美還進行了激烈的爭奪。美國人首先占領了德國的培內明德火箭研究所,繳獲了100多枚“V-2”導彈和生產設備,俘虜了包括火箭專家布勞恩在內的130名主要研究人員。前蘇聯則來晚一步,把剩下的導彈、工廠設施以及一些普通工程技術人員運回國內。

火箭可以做導彈、原子彈和氫彈的運輸工具,它的這一軍事價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立刻充分地顯示出來。至於火箭所具有的科學價值,直到1957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後,才被人們廣泛地認識到。

衝破地球引力的束縛

水平方向投擲物體,速度越快投擲得越遠。比較一下孩子們投石頭和手槍子彈的飛行情況,你會馬上明白這一道理。但無論子彈還是石頭,它們最終還要落到地上,這是由於它們受到地球引力作用的結果。早在17世紀時,大科學家牛頓就做過這樣的假想:如果我們從地球表麵高高的塔上,向水平方向投一塊石頭,石頭就會以拋物線的軌跡運動並落到地麵上。如果可能的話,我們不斷地提高石頭的初速度,使石頭運動的拋物線與地麵的曲線一致,則石頭就不會落到地麵上,它將反複地圍繞地球運行下去。實際上,這就是今天發射人造衛星的基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