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環不是決定性的,但它的輔助作用卻也不能忽視。它使整個分子形成了相對穩定的一個整體,可以在人體內的運輸等過程中保持整個分子的形狀與結構,“手”也正是長在了吲哚環這個“人”身上才具有了“手”的功能。因而,它們所形成的整體結構與它獨特的功效並不能“完全”分離,科學家們對這個藥物的研究,也沒有忽略這個“人”的整體。想象力在這裏又一次給化學家們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手”的結構定了,要是長在另一個相似的“人”身上,還會有這種生理功能嗎?替換吲哚環,對藥物進行結構改造!化學家們在實驗室裏又忙碌了起來。從這一點出發,化學家們給褪黑激素的身體進行了骨架重組手術:手”順利進入“手套”!“手”與“手套”像原來那樣緊密貼合!“手”成功開啟生理按鈕!成功了!科學家們喜又不禁,但也沒忘記對新“人”與舊“人”作更為完全的比較;效果極為接近;副作用幾乎相同,都很小;新“人”更穩定,作用效果更持久!於是,在經過科學的藥理,毒理以及臨床試驗後,人體細胞自己設計的褪黑激素不得不眼睜睜地看著被新一代人工合成的“假藥”以假亂真了;也難怪,人家又穩定,又價廉,公平競爭之下當然勝券在握了。

其實,這隻是人類在與病魔的鬥爭中以假亂真的一個很普通的例子。在人與病魔的殊死搏鬥中,為了保護生命免遭病魔蹂躪,為了生命之花常開不敗,人們不僅僅努力尋找可以抵抗疾病侵襲的藥物,還往往更加深入地去尋找藥效更好的、來源更豐富的新藥。大自然給予了人類莫大的恩賜,很多疾病都在大自然創造的化學物質的攻擊下望風而逃,至少也受到了一定的抑製而不再那麼肆無忌憚。藥物學家們感謝大自然,曆盡千辛萬苦去環境險惡的大自然中尋覓抵禦病魔的藥方;但他們並不滿足,因為生命仍然受著日益巨大的威脅,我們隻有依靠自己的智慧去創造更好的良藥,才可以最終擺脫生命的危機。在大自然創造的種種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的啟發下,藥物學家們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深入研究了天然產物結構以及受體分子的結構,仔細分析了它們互相作用產生生理作用的過程,從而積累了關於藥物結構功能效用之間的密切聯係的大量知識,創立了相當完善的藥物構效關係的理論。藥物化學家們不僅憑著經驗以及想象力,根據某種天然產物的微觀結構以及結構與效用的理論關係,對天然產物進行結構的改造和修飾,通過增減次要官能團或重組骨架,來尋找更穩定、來源更豐富、成本更低或更有效用的新藥;他們甚至充分利用了先進的計算機來模擬藥物與受體分子的作用過程;進行計算機輔助分子設計,對藥物的次要以及主要官能團都進行結構優化,以期獲得較之於大自然的設計作品結構更合理的,治療效果更強的新藥。這些理論與實踐,為新藥的開發與創製,為生命更加健康地成長,展現出一片嶄新的藍色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