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類地行星體積較小,半徑從2 000千米到6 000千米,平均密度大,為水的4~5.5倍,看起來很敦實。
它們自轉速度較慢,一般自轉周期都在一天以上,衛星較少。
水星、金星沒有衛星,地球隻有一顆衛星,火星有兩顆小得出奇的衛星。
由於它們離太陽較近,表麵溫度很高。
另一類行星因為特別大,故稱為巨行星。它們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它們特點是體積大,半徑分別為2.5、2.6、6.0、7.1萬千米。密度小,隻有水星的0.7~1.6倍,樣子很臃腫。
自轉一般較快。衛星較多,木星和土星就帶有39顆衛星,由於它們遠離太陽,因此表麵溫度較低。
根據行星離太陽的遠近,把行星又可分成兩大類:內行星和外行星。
內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它們的軌道彼此相對地緊挨著,而且都距離太陽較近。
內行星也就是我們上麵介紹的類地行星。
外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它們的運行軌道直徑要比內行星大許多倍。
行星的分類並不是固定不變的。
不同的天文學家有不同的分法。
例如有的天文學家把天王星、海王星分為一類。
但內行星也就是類地行星自成一類,看來所有的天文學家的意見是一致的。
行星的公轉與自轉
我們生活的地球上,一年有四季的變化。
春天,萬物複蘇,田野上綠草如茵;夏天,萬物蔥鬱,大地生氣盎然;秋天,金風送爽,莊稼地裏一片豐收景象;冬天,北國冰封,雪花飛舞,大地披上銀裝。
這一年四季的變化,正是由於地球在其軌道上環繞太陽運動的結果。
我們把行星這種繞日運動稱為公轉。
早晨,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拉開了一天的序曲,傍晚,夕陽西下,黑夜的帷幕將降臨大地。
這種白天和黑夜的變化,是由於地球繞自己的軸旋轉的緣故。
我們把行星這種繞自己的軸的旋轉稱為自轉。
所有行星自轉的同時又在繞日公轉。
對地球來說,在繞日運行軌道上公轉一周所用的時間定義為一年,一次完整的繞軸自轉所用的時間定義為一天。
正如人們所預料的。
行星繞日運行的軌道愈大,運行周期愈長;軌道愈小,周期愈短。
行星自轉周期都不適合這種距離關係。
金星自轉周期很慢,它自轉一次要用地球上的243天,也就是說,金星上的一天相當於我們地球上的8個月。
而木星上的一天則是地球日的一小半,木星比地球自轉還要快。
如果我們到木星上去旅行,就會感覺到:“一天過得真快。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自轉周期十分相似,均在10~24小時之間。
其中木星、土星的自轉周期為10小時左右。
一般來說,行星質量越大,自轉越快。
地球自轉方向是“朝東”的,這就是說,赤道上的一點在向東行進。
如果我們想象自己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處於地球北極正上方一點,那麼看起來地球的自轉方向是逆時針的。
從這同一點觀看地球太陽的公轉方向也是逆時針的。
此外月球也以相同的方向繞地球轉動。
天文學家把這種逆時針方向的旋轉定為“順行”;與此相反,順時針方向的旋轉定為“逆行”。
從北方觀測,所有的行星都遵循逆時針方向在繞日軌道上運行,也就是它們的公轉方向是一致的。
行星的公轉軌道都是一些偏心率不大的橢圓,而且幾大行星的公轉軌道麵幾乎接近在同一平麵上。
隻有最裏麵的水星例外。
它們與軌道平麵交角為70°。
行星的自轉方向則有差異。
幾和大行星大多是正向自轉,也就是順行。
隻有金星反向自轉,即逆行。
而天王星幾乎是躺在它的公轉軌道麵上側向自轉。
自轉情況已知的衛星,月球、火衛(1、2)、木衛(1~4)和海衛1都是順行自轉。
自轉周期與繞行星公轉周期相等。
答:現在通常把行星分為3類:類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和遠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