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恒星的結構和能源(2 / 2)

就像高山的瀑布源源不斷。

在幾萬年到上萬萬年的時間內密度遞增了十多個數量級。

內部溫度升高,排斥這個矛盾方麵逐漸成為可以和吸引相比擬,當排斥和吸引這兩個對立麵接近於平衡時,星雲就轉變成“恒星”。開始發射出紅色的光芒。

(二)主序階段:恒星繼續不斷地收縮,使溫度不斷增高,當溫度升高到700萬度以上,氫聚變為氦的熱核反應開始“點火”,恒星停止收縮,處於力學平衡狀態。此時恒星便演化到“主序階段”。不同質量的恒星進駐主星序的不同部位。它們在主星序上將駐留的時間分別為:1千萬年、7千萬年、1百萬年和1萬億年。這是恒星一生中最安定的、停留最長的時期。現在太陽的年齡為46億多年,停留在主星序上,它還要在此居住50億年才會轉到另一個演化階段。曾經有人擔心,有一日太陽將會熄滅掉,到那時,世界的末日就會來臨。

現在我們知道,這未免是杞人憂天,擔心過頭了。

(三)紅巨星階段:當恒星的中心溫度上升到1億度以上時,氦原子核聚變成一個碳原子核的又一種方式的熱核反應“點火”了,恒星變成了紅巨星。

這時星球的外殼急劇膨脹,體積增大,表麵溫度降低,恒星在赫羅圖上從主星序向右方移動,到紅巨星階段。即使有一天,太陽變成了紅巨星,天文學家預計它將在紅巨星階段停留10億年時間,以它那龐大的體93積發出的更多的光和熱,地球上的居民幾乎無法生活。到那時人類可能已經有能力遷出太陽係,到別的星球上找到更合適的生活基地了。

(四)恒星的爆發:演化後期的恒星,很大一部分還經過爆發階段,稱為“超新星”。所謂新星,實際上並不真是一顆新的星。

它們原來是一顆肉眼看不見的亮度很微弱的天體,隻是由於一段時間內突然發亮,才引起人們的注意。

新星和超新星都是指恒星爆發,但超新星比新星爆發更猛烈,它改變了恒星和性質。

當它爆發時,向外拋射出大量的物質中間隻留下爆炸的殘骸——一個個裸露的中子,形成“中子星”。

中子星是超新星爆發後剩餘的稠密物質。

超新星爆發是如何發生呢?我們知道一頭大象,幾噸重,之所以能穩穩地站在那兒,是因為有一副骨架支撐著,若沒有這副骨架,大象就要癱在地上。

恒星內部的輕元素(氫、氦)全部用完以後,新的新核反應聚合成更重的元素,當到了鐵元素形成以後,再繼續聚合成更重要的元素,一直到超鈾,這其間恒星不能釋放能量,反而要從外界吸熱,一下子恒星就像沒了骨架的大象一樣迅速“塌縮”,塌縮到一定程度中心物質承受不住強大的壓力,就發生爆炸。

(五)恒星演化到最後階段:恒星演化到晚期,核能源全部枯竭,形成白矮星。

白矮星靠散發體內剩下的熱能而發光,逐漸冷卻,成為小而暗淡的星。

白矮星是正在走向死亡的星。

白矮星大約冷卻10億年左右,就轉化為不發光的黑矮星。

中子星的表麵溫度從幾十萬度開始冷卻,經過幾億年時間降到幾百度。

當中子的壓力不足以抵禦引力,星體繼續收縮,而且星體可能永遠壓縮下去,變成甚至比原子還小的小球,到了這個階段,它就變成了看不見的“黑洞”。

白矮星、中子星、黑洞被認為是恒星的歸宿。

綜上所述,我們大致了解了恒星一生的演化過程。

恒星也將如我們人類一樣,生生死死、一代代延續下去。

有人根據太陽的重元素含量推測,它可能已經是第二代或第三代星了。

當你每天用鐵鍋煮、做菜時,你是否能夠想象,這些鐵可能是已經經曆了兩代恒星的漫長的生活曆程之後,才來到地球上,才成為與你朝夕相處的用具哩。

答:恒星的光譜-光度圖,它是由丹麥天文學家赫茨普龍和美國天文學家羅素製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