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麵的軍隊要進入四川盆地,也就是巴、蜀兩國的主要地區,四麵都是險道雄關:東麵長江三峽水道、夔門關,北方是金牛道、劍門關;西部是茶馬古道及碉門;南麵是清溪道、川黔道及石門。
而有的道路,是後來才打通的,比如金牛道,就是後來秦國人用詭計,讓蜀國人自己費力氣打通的——這是一個天方夜譚式的故事。
因此,巴蜀的主要地區(四川盆地),是一個頗具特色而又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
由於這個特點,巴山蜀水的戰爭,或者一個戰役,多在境內有始有終。
曆史上,四川盆地裏的戰爭,自境外打進來,或者自境內打出去的,戰例不多。
這一地形特點,再加土地肥腴,氣候濕潤,出產豐饒,使四川盆地在曆史上數次成為“王者之資”,比如建立漢朝的劉邦,“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還有建立三國時期蜀國的劉備。
同時,由於特殊的盆地地形,也數次成為動亂中的中央政權的避難之所。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迫於“安史之亂”,唐明皇李隆基帶著心愛的貴妃楊玉環開始了逃亡,目的地正是四川盆地;抗日戰爭時期,重慶成為國民政府的臨時首都,即陪都。
戰國時代,天下大亂,但諸侯國爭奪的主要目標是中原地區,如果當時巴國與蜀國和平相處,四川盆地本來可以成為相對穩定、相對平靜的區域。
可是,事與願違,巴國、蜀國及其他四十餘個部落(小國)之間的“盆裏鬥”,如果僅僅比較熱鬧的程度,恐怕並不在逐鹿中原之下。
巴蜀兩個盆地霸主爭奪的主要地區,正是丹涪水勇士們這次將要前往的閬水(嘉陵江)流域。
春秋戰國時期,在巴蜀兩國之間,有三條重要通道(水路),其一是從合川循涪江北上到涪城(今綿陽),兵臨成都北部。這條路一般稱為“內水”,其中涪城、墊江(今合州)是路途中最重要的關隘。這條線路,正是後來三國時期,劉備入蜀的線路。
其二是從巴國都城江州(今重慶)溯長江、岷江而上,直殺成都南部,這條路一般稱為“外水”,路途上的南安(今樂山)是最重要的城池。這條道,在當時,不是巴國進攻蜀國的主要選擇,巴人選擇更直接的進攻路線。同時,曆史上,這條道一般作為從重慶佯攻成都的路線。
其三是從江州(重慶)西上進入沱江,再由沱江北上直殺成都,這條路一般稱做“中水”,今四川省內江市是途中最為重要的城池。
閑說少說,書歸正傳。
瞫夢龍得到消息,江州的巴軍主力,已於數日前出發了,走“內水”,兵逼蜀境。
瞫夢龍猜測,此時,巴軍主力應該已經到達前線(大約在今四川遂寧市境內)排兵布陣,與蜀國人決一雌雄。
瞫夢龍還猜測,或許,大戰已經開始,丹涪水及其他地方調來的兵力,大約隻是來作“預備隊”的。
次日晚,虎安山大部族的一百零一個勇士,到達了巴國又一座重要的城池——一座虎安山武士們更加陌生的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