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陌生的戰場(1 / 2)

虎安山的勇士們,經過在他們看來屬於休閑式的行軍,到達了巴國都城江洲。

江州城是一座典型的山城,由低向高,低矮的房屋一排接一排。可是,在所處的角度上,他們看不到哪裏才是他們最想看一眼的巴國主金碧輝煌的宮殿。

他們看得最清楚的,是碼頭上停靠的木船和在河流中緩緩行駛的大大小小的木舟。

江洲城,位於長江與其支流嘉陵江彙合處(嘉陵江北岸江北嘴)。

雖然當時的都城,遠沒有後來的規模,但對第一次出遠門的虎安山勇士們來說,無疑已經是龐然大物了。

奇怪的是,巴國都城,也包括其他重要城鎮,沒有常見的土築城牆——現代有人推測,巴人使用的是籬笆,因此沒有留下遺跡。

巴人建的,似乎就是開放式城市——他們認為,巴國武士的血肉之軀和鋒利的柳葉劍,才是真正固若金湯的城牆。

直至40多年後,到了公元前316年, 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張儀、軍事家司馬錯以及都慰墨率秦軍滅蜀,順道滅巴,秦軍在占領江州後,張儀擴建城市,督建城垣,方才有了真正完整意義上的城池,史稱“儀城江州”。

按接到的命令,外地調來的武士們不準進城。雖然明知道是來戰鬥,想到過會是這樣的命令,可是江州城就在眼前,不能親自進去見識見識,不少人仍然罵娘。他們隻能在江麵之上,遙望都城。

僅僅在都城江洲的渝水岸邊,歇了一下腳,轉了一次舟,就象匆匆的過客一樣,虎安山勇士們奉命開進閬水。

閬水,即嘉陵江,是長江水係中流域麵積最大的支流,上源為白龍江和西漢水。陝西省漢中市略陽縣兩河口以下段,曾稱“潛水”。這條江,在唐朝以後稱嘉陵江。

嘉陵江與渠江、涪江交彙處(合川)至重慶主城區朝天門的一段,古代曾稱為渝水。

關於“渝水”的來曆,說法不一。其中一種看法,有民俗專家認為,上古有鳧臾族,異名夫餘、浮渝等。約3100年前牧野之役,商人落敗,其中一支浮渝人向西南逃竄,來到今天的嘉陵江,“渝”或是指鳧,野鴨子的意思。

後來,重慶簡稱“渝”,也應是與“渝水”名由相同的原因。

嘉陵江流域,很早就生活有數支重要的廣義上的巴人。其中,影響最大的,後來稱“賨人”。

賨人又稱寅人、板盾蠻,世代生活於嘉陵江峽江地區。早在春秋戰國前,他們就在嘉陵江流域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後被西遷巴人(如白虎巴人)同化,賨人演變為巴人的一支。《輿地紀勝》載:巴西宕渠,其人勇健好歌舞,鄰山重疊,險比相次,古之賨國都也。

在春秋戰國時代,閬水(嘉陵江)流域,是四川盆地裏兩個霸王巴國和蜀國爭奪的主要地區。

對丹涪水的武士來說,這是一個陌生的戰場,他們中多數人並不知道為什麼要進入渝水,也不知道具體要到哪裏去。

丹涪水大多數武士並不清楚,他們進入了一個相當特殊的戰爭地理環境——後來稱為“四川盆地”的特殊的地理單元。

巴蜀地區,以四川盆地為主體,以今重慶、成都為中心,盆地之北是岷山、大巴山,西為橫斷山脈,南有烏蒙山、大婁山,東為巫山,大山環峙,周邊無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