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先發製人(2 / 2)

巴軍追出十餘裏地,主帥巴秀令勿追窮寇,回轉來繳獲了楚軍糧草,焚了楚軍軍營,迅速撤回巴峒。

屈容一路後撤,數十裏才收聚住敗兵,清點人數,兩萬多人中,連死帶傷,三股折了兩股,就近無現成的屯兵之所,為穩軍心,他率殘軍退到有“川黔咽喉,雲貴門戶”的武陵(今常德)。

不到兩個時辰,一場漂亮的偷襲戰結束,這是總體上處於防守態勢下,巴人在最近幾年內唯一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出其不意而又取勝的規模以上戰役。

事後,中將軍巴秀認為這一仗取得勝利,有相當的運氣成分,其中一半的功勞應當歸功於楚將屈容的疏忽,包括其對敵情探察的失誤;如果不是擔心將來兩個方向上同時受到巨大壓力,他不會提出這個大膽的偷襲行動。他認為,這次冒險很難再對楚國人重演,但是是值得的。

卻說楚將費無庸受主將屈容節製,看到從古丈壩軍營燃起了烽火,不是不來救,而是在半途遭到巴軍虎安山部和鄭大興部的頑強阻擊。

按之前計議,巴軍阻擊軍隊應當事先埋伏在費無庸的必經之路上,多伐樹木,用橫七豎八的樹木造成障礙。因為這裏正好是一段斜度不大的上坡路,兩邊是不高的山峰,但樹木密集,大部隊無法快速通過。

可是,由於到達指定地點的時間晚了,尚未完成工事,楚將費無庸已率軍怒衝衝趕來,巴軍隻得用人肉築長城了。

巴軍先放了一輪亂箭,由於地形狹長,效果不是太好。

隨後,利用己高敵低的微弱地形優勢,阻擊楚軍。

通路太窄,費無庸雖然兵眾,卻無用武之地,肺都氣炸了,命令殺開一條血路。

虎安山部年青一代武士的代表人物荼天尺、相真、瞫英、楚畏(馳無畏)等人,率第一“縱隊”擋在第一道防線,與楚軍接上戰。

虎安山山師伍百長、身經百戰的瞫鳶此時尚未直接接敵,他和相美等人的任務是第一道防線的武士戰死戰累,或者被突破,再頂上去,算是第二道防線。

牟誠、樸延滄、鄭大興、瞫夢龍、盤芙蓉等人,則在最後一道防線,並同時防止背後被楚軍偷襲。

瞫鳶見荼天尺等人,越戰越勇,有點失落,對身邊的表弟相美道:“大江後浪推前浪。我,真老了!”

相美當然不讚同他的看法。

冷兵器時代,雖然年青力壯要占優勢,但瞫鳶正值壯年,算不上老,可是他身上多處戰傷,且數次複發,身體素質大不如從前,常以此為恨。出征之前,瞫伯本是要他留守虎安山,他堅決不願,才與山師伍百長樊小虎對調。

此戰前,瞫鳶要求首輪接戰。瞫夢龍不同意。牟誠知他性倔,同意他作為第二道防線。

相美正要答話,隻見第一道防線的武士邊戰邊退,顯然是抵擋不住倍於自己的楚軍的前死後繼。

瞫鳶道:“該我們了上!”

相美止道:“兄長不忙。我還有一把利器!”

相美命令訓練成熟的浪卒上前助戰,接替傷了的、累得不行的戰友。

浪卒衝上去,就像不知死為何物一樣,楚兵素聞巴人不怕死,但從來沒有見過如此不怕死的巴人,最前麵的楚兵頓時有點懵了,被殺得向後退了二十餘丈。

此前,虎安山部族的武士雖然聽說過浪卒的敢死,但多數人並未親眼目睹。

浪卒這一接戰,並肩戰鬥,就連自以為視死如歸的舟師伍百長荼天尺,也為浪卒之間的密切配合和不令退永遠不會後退的精神吃了一驚。

虎安宮公子瞫夢龍站在稍高處觀戰,為浪卒今天的表現既喜且驚。

與瞫夢龍懷有同樣心情的還有一個人,就是離他二十餘步的山師主將牟誠,他對站在身邊、隨時準備出擊的兒子牟忠輕聲道:“或許,你說得對,浪卒,是一把鋒利無比的雙刃劍。”

楚將費無庸大怒,親手殺了兩名後退的楚軍百夫長,方才製止住繼續後退的勢頭,拚了命向巴人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