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及細看風景,一路狂奔。
很快,虎安山部族的主力就進入了巴國蚺氏大部族轄地(今重慶市秀山縣境內),隻見這裏,與丹涪水兩岸,完全是另一種地形:一馬平川,風光秀麗。
這裏,商周時期,屬商於之地,春秋屬巴國南疆,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清代名人章愷曾詩曰:
蜀道有時盡,
春風幾處分;
吹來黔地雨,
卷入楚天雲。
“兵貴神速”。這路巴軍曉夜趕路,到達巴峒城。
巴峒,就是今天的茶峒。茶峒位於湘、黔、渝三省(市)交界處,素有"一腳踏三省"之稱。
如今,茶峒更名為“邊城”,在湖南省花垣縣西部,為湖南之西大門,湘西四大古鎮之一。當時,屬於巴國邊境門戶,有重兵駐防。
此處風光,沈從文老先生的《邊城》已寫到極致,一個字也不敢多提了。
巴峒城分為左右兩個部分,左城是蚺氏大部族君長的住地,右城是巴國最南邊的一個軍營(巴峒軍營)駐地。
按照主帥巴秀的命令,虎安山所部主將牟誠命令到達巴峒附近的武士分散隱藏在叢林中,自己與瞫夢龍、舟師主將樸延滄帶少量隨從進巴峒城。
他們進了城,才知道全軍主將巴秀和其他枳都將領已先於他們到了。
瞫夢龍拜見巴秀之時,第一次當麵見到仰慕已久的巴國名將、巴峒軍營主將巴冬。
巴冬,身材偉岸,時年三十六。巴冬出生的部族不屬於白虎巴人,而是屬於“宗姬之巴”,也就是曾經的巴子國王室。
《華陽國誌?巴誌》中記載:“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子巴”,大約在今漢水一帶,學術界對周武王所封巴子到底是姬姓還是賜姓,封在什麼具體地方,爭論頗大,本書不去爭論。
白虎巴人稱雄後,他們也難得去爭論這個無聊的公案,隻管把所有巴人的榮譽都往自己的臉上貼。
傳說姬巴國後來被滅,巴冬數代計的先祖一支不斷遷徒,最後遷到了白虎巴人的居住區,看到白虎巴人已經無容質疑地成了主導者,便在適當時機來了運氣,在渝水(今重慶合川以下一段嘉陵江)岸邊的沙灘中挖出來一根黃金權仗,獻給巴國主,巴主大喜,以為神授。
後人則普遍認為是巴冬的祖上有煉製黃金器物的本事,為討好巴主,求得發達,專門特製權仗並預埋沙灘中——這伎倆在曆史上演出過不止一次,連戍卒起義都能搞出“大楚興,陳勝王”——但關鍵一點是不同的,就是巴人徹底相信是神的旨意。
有一本野史中記載,這根權仗與三星堆出土的“魚鳧王仗”較為相近,但其圖案不盡相同。
憑獻金仗之偉功,巴冬家族數代人均受益,數人為卿、為將。
至巴冬本人,仍被重用。以前,巴冬在巴主身邊,多有戰功,年紀不大便擔任江州虎賁國的將軍,大約相當於禁軍頭目,後來得罪了當時的世子巴南安,他擔心禍起蕭薔,請纓到邊疆重鎮巴峒駐防。
當時,巴冬二十七歲,在此駐防已近十年,家人也遷來了,深得軍民之心。
楚國人雖然從巴峒方向對巴國有過幾次進攻,皆是無功而返,從未逼近過巴峒城,因此人們譽稱巴冬為“巴峒長城”,意思是無人能突破其防守的將軍。
瞫夢龍不到十歲,就聽說過巴冬的英名,今日一見,十分亢奮。
眾將會謀,巴秀直接下達昨晚星夜與巴冬、蚺氏部族首領等人商議好了的進兵計劃:以一不到一萬的精兵猛將,長途奔襲,向楚軍駐在古丈境內約兩萬五千人的主力發起突然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