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通教訓,舟上的人聽來半懂不懂也要替他臉紅。巫城知道父親是心中不爽,借題而發,反而想發笑,向妹妹做了個怪相,隨後正經答道:“謹聽父親教誨!”
巫夫人道:“常給你說,不要把頸子歪起。不知道的,還以為你真是個偏頸,看將來有哪個女人喜歡!”
巫城笑道:“習慣了。”
母親道:“既然知道是習慣,就正經點,頸子一歪起,說句正經話,別人以為在說笑。”乃和好如初。
當時,丹涪水下遊岸邊,沒有專門的館舍,若夜色降臨時,錯過了沿途的了幾個部族住地,就隻能倚江邊岩洞避風之處,鑽木取火,就水造餐。巫氏四人就享受過這樣的待遇。
第三日,舟至金巴山荼氏部族的渡頭。舟子讓眾人下舟休息一個時辰,等候大汗淋漓的纖夫換班。
巫夫人道:“人在舟中,感覺周身都在恍蕩,要等上一個時辰,不如上岸去等。在枳都聽說巴蜀一帶是天下最先飲茶,還能製茶的地方,不如去喝點他們的茶水,看味道到底如何。”
巫城道:“茶有甚喝頭,不如去喝酒。”有種說法,直到西漢,隻有巴蜀一帶才習慣飲茶,巫城不習慣飲茶,故有此言。
茶,這種現代人司空見慣的飲料,與巴人、蜀人關係頗大,不妨多費點口舌。
茶,最先是利用其藥用價值,有消暑解煩渴、消食、利尿等功用,因茶的品種不同,藥用功效也不相同,後來才慢慢成了一種家居保健的日常飲料。
巴人是最早有飲茶、種茶習慣的民族(謙虛點:加上“之一”),《華陽國誌?巴誌》載:巴子國“土植五穀,牲具六畜......荼、蜜......皆納貢之......園有芳蒻、香茗。”《華陽國誌》的作者、史家常璩明確指出,進貢的“芳蒻、香茗”不是采之野生,而是種之園林,“香茗”正是茶葉,且是種植的茶葉,芳蒻,指蒲草。有人考證,巴人用茶、種茶的曆史迄今至少在3000年以上,而且是獻給王室的貢品。
有種說法,漢朝才開始喝茶,理由是現存最早記錄飲茶的文獻資料出現在漢代,這當然有他的道理。可是,這似乎值得討論,如果從史料中找不到最早的吃飯、拉屎的記錄,幾千、幾萬年前的人難道就沒幹這樣的事?
何況,文字才發明了幾千年?包括巴人在內的所謂蠻夷族群的曆史又被自認為正宗的史學家所割裂,甚至毀滅,雖然他們並不一定都是心甘情願和處心積慮要這樣做。
遺憾的是,古代最偉大的史家司馬遷第二次遠遊,“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邛都、笮都,今西昌、漢源一帶)、昆明,還報命”,與巴國腹地檫肩而過,否則,無韻之《離騒》一定會增添幾篇有韻的巴人歌舞。
還是以專家意見為準:唐代茶學家陸羽(稱茶聖、茶仙)根據《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誌”的記載,認為飲茶始於神農時代,“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茶經?六之飲》,便是最好的證據。
很多事情,在巴人這裏,似乎無理可講了,這就是巴人。他們是真實的,並且不去思考後人如何詫異他們曾經做過的事情、有過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