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親戚往來忌諱居高臨下或強人所難
親戚之間雖有輩分的不同,但是,也應當相互尊重、平等對待。特別是彼此之間有地位、收入、職務差異的情況下,更應如此。
有時權重位尊的親戚容易居高臨下,對來辦事的“窮親戚”缺乏熱情。而地位低的人則往往對被人小看非常敏感,對方稍有懈怠,就會心生不滿,鬧不愉快。兩者都是不可取的。如遇這些問題,一方應注意盡量不要給人家出難題,另一方即使客觀原因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也應諒解,不能過多計較。
3.忌諱為所欲為,不講禮節
親戚之間由於彼此關係有遠近親疏之分,因此,在相處中要注意把握適當的分寸。
“親戚越走越親”,是一般原則。但是,看你如何走法,這裏麵也是有一定技巧。
比如,過去走親戚可以在親戚家住上一年半載,現在就有很多的不便。大家都有工作,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住的時間過長很多矛盾就會暴露出來。
因此,在親戚交往中要注意自己的行為方式,如果方式不當同樣會得罪人。
隻有注意以上這些問題,才能奠定一個良好的與親戚交往的基礎,托親戚辦事才能得心應手。
11.通過暗示,求鄰居幫忙
需要鄰居幫忙時,不妨給鄰居暗示,在鄰居知道自己的困難後再根據鄰居的性格,決定求助他幫忙的方式。如果鄰居是一個熱心腸的人,會毫不猶豫地答應你向他的直接求助。但一般來說,宜采用間接方式,讓鄰居主動幫自己的忙。例如可以暗示鄰居這樣的困難很容易解決。如果鄰居也這樣認為,就容易答應幫忙。
12.訴說難處讓鄰居幫忙
我們做什麼事,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例如,資金周轉不靈,聯係客戶不夠,或是自己缺乏信心,缺乏經驗,等等,如果自己求助於鄰居,也許會發現鄰居給予自己許多有價值、有建設性的意見。
13.對鄰居的幫助要心存感激
鄰居幫你辦了事,你一定要心存感激,最好能當麵向對方致謝,或送點禮物到他家裏。若鄰居有需要你幫忙的地方,應全力幫助對方。如果鄰居沒有幫你辦成事,也應感謝鄰居。因為對方畢竟為你出力了,可能是因為事情太難或其他原因沒有辦成。
14.利用鄉情求同鄉辦事
俗話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鄉情是以地緣為紐帶而結成的特殊緣分。人們在說話辦事時可以靠鄉情套近乎、拉關係,並利用鄉情打通關節,辦成事情。
例如蔣介石是奉化人,他的侍衛長,多用奉化人,而侍衛官則幾乎是奉化人。因為在他眼中,奉化人是最可靠的;他的秘書中,更有9任是奉化人。是不是隻有奉化人的文章最好呢?可能連他自己也不相信。另外,奉化並不出武夫,亦非國民革命的中心區,但在國民黨軍界裏,奉化出過55位將軍,這種“人傑地靈”說開了,還是因為是老鄉的原因。
認老鄉有個技巧,因為老鄉有大老鄉與小老鄉之分。比如,在關內,東北人都可為老鄉,過江南,北方人又都可成為老鄉,這要根據環境而變。
當今時代,利用鄉情辦事的事例數不勝數。近至一般的人物,遠到港、澳、台及海外僑胞,隻要事業有成者,無不想為家鄉做一份貢獻,如果掌握並恰當地利用好“老鄉關係”,不論是於人於己還是於當地的建設事業,都是有一定好處的。
15.用“鄉音”求同鄉辦事
既然是老鄉,就必然有共同的特點存在於雙方之間,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鄉音”。
清朝末代的大太監李蓮英的發跡可以說是運用了此種技巧的典型例子。
李蓮英出身貧苦,個子瘦小,若以當時清朝宮廷太監的標準來衡量,他是根本不夠資格的。一次偶然的機會,李蓮英聽說在宮廷中有一個太監是他的老鄉,且是同一村的。於是,他大膽地去找了這個老鄉。
李蓮英當時很窮,沒有錢買東西去送禮。他知道這位老鄉很重鄉情,但怎樣做才能引起老鄉的注意的問題卻一直困擾著他。
終於,他想出了一個辦法。一天,他瞅準了這位老鄉出來當值時才去報名,然後用一口地道的家鄉話說出了自己的姓名與籍貫。李蓮英的這位老鄉聽了這聲音,身體不由得抖了一下,遂抬頭看了看眼前的這位小老鄉,心裏暗暗記了下來。
後來,在這位老鄉的幫助下,李蓮英做了慈禧太後梳頭屋裏的太監,以梳得一頭好發型深得慈禧寵愛,最後成了慈禧太後麵前的大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