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說來,求朋友辦事要避免3個誤區:
1.彼此不分,缺乏尊重
朋友之間最不注意的是對對方的物品處理不慎,常以為“朋友間何分彼此”,對朋友之物,不經許可便擅自拿用,不加愛惜,有時遲還或不還,一次兩次朋友礙於情麵,不好意思指責,久而久之會使朋友認為你過於放肆,對你產生防範心理。
2.隨便反悔,不守約定
不看重朋友間的某些約定,對於朋友們的活動總是姍姍來遲,對於朋友之求當時爽快應承,過後又中途變卦。這些看似不足掛齒的小事,其實很可能會在朋友心中產生微妙的影響。雖然他們當麵不會指責你,但必定會認為你在玩弄朋友的友情,是在逢場作戲,是反複無常、不可信賴之人。
3.乘人不備,強行索求
當有事需求人時,朋友當然是第一人選,可事先不通知,臨時登門提出要求,或不顧朋友是否情願,強行拉他參加某項活動,這都會使朋友感到左右為難。或許他表麵樂意而為,
但心中就有幾分不快,認為你太霸道、不講道理。所以,你對朋友有所求時,必須事先告知,采取商量口吻講話,盡量在朋友無事或情願的前提下提出所求。
7.求遠親辦事不能一蹴而就
遇到麻煩事,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利用親戚關係來解決。親戚有遠親和近親,對於近親,一般都能幫助解決問題;而對於遠親或平時不走動已經疏遠了的親戚,如果要求其幫忙辦事就要考慮對策了。
這時,一蹴而就的辦法不僅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會使人產生厭煩情緒,“有事情了才來找我”。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逐步使其能夠接納你,會收到較好的效果。例如經常到親戚家裏串串門,聊聊天,幫助做一些家務事,逐漸加深感情。在關鍵時刻開口委婉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基本上就水到渠成了。
有很多人覺得,現在是經濟社會,隻要有錢,什麼事也能擺平。其實,真正到了事情上,就怕“燒香都找不著廟門”,即使再認錢的親戚也會注意避嫌的,況且,勢利的人最忌諱的也是勢利。
8.主動出擊,求遠親辦事
民間常有“沾親帶故”的說法,實際上,“沾親”就有攀附的意思。“沾”字是利用親戚關係的絕佳方法,它需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善於發現隱藏在人際關係網絡中的可用之線,然後順藤而上。
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物質利益至上的社會風氣使許多人的私利觀念變得日益膨脹,複雜的人際關係也使許多人的信念開始籠罩在金錢利益的陰影之下。他們不再重視傳統的價值理念,一切都以維護自己的利益為先。因此,許多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隨波逐流,去求爺爺、告奶奶,去認“幹爹”、拜“幹娘”,以此達到少奮鬥××年的目的。
運用親情有一個原則,就是需要有一種“踏破鐵鞋”的精神,要有一種不怕吃苦的精神,通過有效的策略,去找尋親戚關係。隻要你主動出擊,積極沾上這份親,那麼你就可拉近與遠親之間的距離,甚至變遠親為近親,以使其為你辦事。
9.求親戚辦事也要“投資”
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作為親戚之間的甲方若是一味地照顧、幫助乙方,而乙方則回報以不冷不熱、不謝不頌的公事公辦的態度,時間長了,甲方必定會生氣,認為乙方是不懂人情、不值得關照的冷血動物。若乙方依然故我,認為甲方幫助他是應該的,那甲方必然會終止與乙方的交往。相反,若乙方知恩懂情,雖然沒有什麼物質好處給予回報,但經常以自己的勞動幫甲家做點家務活、跑跑腿等作為感謝,甲方也會得到心理平衡,也是願意與乙方繼續交往下去的。
10.托親戚辦事的忌諱
親戚關係是一種比較複雜的社會關係,主要表現在親戚之間存在著多種差異,比如經濟社會地位的,性格的,等等。
這些差異既可能成為彼此交往的誘因,也可能成為產生矛盾的原因。因此,要讓親戚真心實意地為你幫忙、辦事,在日常往來中要注意以下幾點,不要犯忌諱。
1.經濟往來忌諱糊塗
人親財不親,交往過程中,為了經濟利益問題而鬧衝突,使關係疏遠、惡化的現象,在親戚之間是屢見不鮮的。親戚之間的借錢借物等是常有的事,有時是為了救急,有時是為了幫助,有的就是贈送,情況不同,但都體現了親戚之間的特殊關係。
但不管怎樣,這本經濟賬一定要算明白。因為親戚之間也有各自的利益,把感情與財物分清楚,親密的關係才能長久維持。如果這是一本糊塗賬,今後一旦在交往中產生矛盾,這一問題就會產生火上澆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