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年輕人要知道的場景口才常識(4)(2 / 3)

15.將問話者範圍縮小,不要徹底回答所提的問題

答話者要將問話者的範圍縮小,或者對回答的前提加以修飾和說明。比如,對方對某種產品的價格表示出關心,發問者直接詢問這種產品的價格。如果徹底回答對方,把價錢一說了之,那麼在進一步談判過程中,回答的一方可能就比較被動了。倘若這樣回答:“我相信產品的價格會令你們滿意的,請先讓我把這種產品的幾種性能做一個說明好嗎?我相信你們會對這種產品感興趣的……”這樣回答,就明顯地避免了一下子把對方的注意力吸引到價格問題的焦點上來。

16.給自己留有餘地,不要確切回答對方的提問

回答問題,要給自己留有一定的餘地。在回答時,不要過早地暴露你的實力。通常可用先說明一件類似的情況,再拉回正題,或者利用反問把重點轉移。例如:“是的,我猜想你會這樣問,我可以給你滿意的答複。不過,在我回答之前,請先允許我問一個問題。”若是對方還不滿意,可以這樣回答:“也許,你的想法很對,不過,你的理由是什麼?”“那麼,你希望我怎麼解釋呢?”等等。

17.依發問人的心理假設回答

問答的過程中,有兩種不同的心理假設:一是問話人的,一是答話人的。答話人應依照問話人的心理假設回答,而不要考慮自己的心理假設。

一個美國陸軍上尉在軍隊中擔任財務官,多年來他已經私下挪用了不少公款。有一天,他在美軍專用市場買東西,有兩個憲兵走過來拍拍他的肩膀,說:“上尉,請你跟我們到外麵一下好嗎?”上尉說,他要先去洗手間,麻煩那二位憲兵等一下。上尉進了洗手間以後,就開槍自殺了。那兩個憲兵大吃一驚。他們隻是看到他的車停在門外消防水龍頭旁邊,要他把車子倒退一點而已。

這便是那位上尉以自己的心理假設行動的結果,他以為自己挪用公款被發覺了。撇開是非不談,如果那位上尉是以憲兵的心理假設反問一句:“什麼事?”跟著出去看一看的話,說不定還活得好好的。

18.找借口拖延答複

有時可以用資料不全或需要請示等借口來拖延答複。比如,你可以這麼回答:“對你所提的問題,我沒有第一手的資料來做答複,我想,你是希望我為你做詳盡並圓滿的答複的,但這需要時間,你說對嗎?”

當然,拖延時間隻是緩兵之計,它並不意味著可以拒絕回答對方提出的問題。因此,談判者要進一步思考如何來回答問題。

19.有些問題不值得回答

在談判中,對方提出問題或是想了解我方的觀點、立場和態度,或是想確認某些事情。對此,我們應視情況而定。對於應該讓對方了解,或者需要表明己方態度的問題,要認真回答;而對於那些可能會有損己方形象、或泄密、或近於無聊的問題,談判者也不必為難,不予理睬是最好的回答。當然,用外交辭令中的“無可奉告”一語來拒絕,也是回答這類問題的好辦法。

20.回答對方的問題,有時可以將錯就錯

談判中,由於雙方在表述與理解上的不一致,錯誤理解對方講話意思的事情是經常發生的。

一般情況下,這會增加談判雙方信息交流與溝通上的困難,因而有必要予以更正、解釋。但是,當談判對手對你的答複做了錯誤的理解,而這種理解又有利於你時,你不必去更正對方的理解,而應該將錯就錯,因勢利導。

比如,當買方詢問某種商品的供應條件時,賣方答複買方可以享受優惠價格。而買方把賣方的答複理解為,如果他想享受優惠價格就必須成批購買。而實際上賣方隻是希望買方多購買一些,並非買方享受優惠價格的先決條件。如果買方做了這樣的理解後,仍表示出購買的意向,賣方當然不必再把自己的原意解釋一番。

總之,談判中的應答技巧不在於回答對方的“對”或“錯”,而在於應該說什麼、不應該說什麼和如何說,這樣才能產生最佳效應。

21.對於一些問話,不要馬上回答

對於一些問話,不一定要馬上回答。特別是對一些可能會暴露自己意圖、目的的話題,更要慎重。例如,對方問:“你們準備開價多少?”如果時機還不成熟,就不要馬上回答。可以找一些其他借口談別的,或是閃爍其詞,所答非所問,如談一談產品質量、交貨期限等,等時機成熟再攤牌,這樣效果會更理想。

22.不輕易做答

談判者回答問題,應該具有針對性,有的放矢,因此有必要了解問題的真實含義。同時,有些談判者會提出一些模棱兩可或旁敲側擊的問題,意在以此摸對方的底。對這一類問題更要清楚地了解對方的用意。否則,輕易、隨意做答,會造成己方的被動。

23.找些借口,避開對己方不利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