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琴與書(2 / 3)

蔡邕則是由於自己女兒那一曲勾起了他的思緒。蔡邕是大文學家,大教育家,大書法家,大音樂家。

在蔡邕看來,彈琴有彈琴的規矩,琴有五不彈:疾風甚雨不彈,塵市不彈,對俗子不彈,不坐不彈,不衣冠不彈。可自己的寶貝女兒彈奏之曲,不但君子能聽懂,更是外麵的那群凡夫俗子也聽得入迷,更重要的是聽懂了,此等才情,讓蔡邕不由的暗喜。

還有自己的那車書,還有那……

正當蔡邕胡思亂想時候,突然聽到顧雍一聲大喊:“衛三,你鬼鬼祟祟的欲意何為?”

蔡邕未睡著,聽聞此言立刻起身,持劍站到了門後。

“噓……”衛三示意顧雍噤聲。然後衛三指了指自己的懷裏抱著的東西。

“老師,老師開門,衛三先生找你。”顧雍低聲的叫道。

“進來。”蔡邕在房間裏坐好,他打定了主意,不管衛家耍什麼花招,他都不會讓他們帶走自己的女兒,除非自己的寶貝女兒自願回去。

“蔡伯父,這是夫人的琴,如今物歸原主。”

蔡邕聞言,立刻站了起來,雙手顫抖的撫摸著那古樸的琴。此琴顧雍也認得,他太認得此琴了,此琴是老師送給小師妹的嫁妝,那赫赫有名的“焦尾琴”。

中國古代有“四大名琴”之說,齊桓公的“號鍾”,楚莊公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

“焦尾”是蔡邕親手製作的一張琴。焦尾琴又稱“燒槽琵琶”琵琶與琴相距甚遠,可是能懂琴的有幾個,所以很多人認為琴就是琵琶。

此琴與顧雍還有一點關係,蔡邕流放吳地,顧雍家裏招待他,當時蔡邕正坐在房裏撫琴長歎。顧雍家裏的一個老媽子在隔壁的灶間燒火做飯,她將木柴塞進灶膛裏,火星亂蹦,木柴被燒得“劈裏啪啦”地響。蔡邕聽到隔壁傳來的清脆的爆裂聲,不由得心中一驚,抬頭豎起耳朵細細聽了幾秒鍾,大叫一聲“不好”,跳起來就往灶間跑。來到爐火邊,大聲喊道:“快別燒了,別燒了,這可是一塊做琴的難得一見的好材料啊!”蔡邕也顧不得火勢,伸手就將那塊剛塞進灶膛當柴燒的桐木拽了出來。蔡邕的手被燒傷了,他也不覺得疼,驚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搶救及時,桐木還很完整,蔡邕就將它要了下來。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精雕細刻,一絲不苟,費盡心血,終於將這塊桐木製成一張七弦琴。這張琴彈奏起來,音色美妙絕倫,蓋世無雙。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

其實更讓焦尾琴揚名的是因為它的來曆太過稀奇,以至於當時人們就用“焦尾琴,焦尾,焦桐,焦琴”等指美琴外,更多的是比喻曆盡磨難的良才,未被賞識的寶器;用“桐尾焦,桐爨,爨下桐,爨下殘,爨下餘,良才入爨”描寫良才不得其用,或比喻遭受摧殘,幸免於難。這些也正是蔡邕真實的寫照。

蔡邕撫摸著那“焦尾”的手突然收了回去:“衛三,此琴你拿回去吧,小女願不願回你衛家,我做不了主。”

衛三急忙說道:“蔡伯父,我千裏前來追尋夫人,並非要夫人回到衛家,我們衛家並不是不講理之人,我此行隻是想把夫人之物交還與她!”

蔡邕一看衛三把話都說成了這樣,不由的有些羞愧,自己的寶貝女兒離開夫家,這本身有點理虧,這個衛三還如此說話,自己板著一張臉似乎大大的不妥,於是和顏悅色起來。

“你這孩子倒是通情達理!”蔡邕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