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功相除兮以時早訖,事留變生兮舍棋欲疾。
熒感窘乏兮無令詐出,深念遠慮兮勝乃可必。
馬融是第一個開宗明義的在圍棋棋局上發掘出“圍棋與軍事”的關係大儒。他認為圍棋正是效法了用兵而出現的;這三尺見方的棋盤就是戰場。
把圍棋比喻成兵家之法,這是第一次直麵這個話題。在圍棋賦中說的是圍棋棋子的配置,更是調遣圍棋的智慧,在布局階段應該視野開闊,占據好點,擺開陣勢,積極應對所有的困難。不難看出,語言的張力已經超出了圍棋遊戲的局限,讓人有一種恣意江湖,放眼世界的瀟灑來。馬融的圍棋觀深刻的影響著當時的人們……
+++++++++++++++++++++++++++++++++++++++++++++++++++++++++++++++++++++
我國的古代,關於圍棋有著名的“三論五賦”。班固的《弈旨》就是其中之一。
圍棋“五賦三論”,是中國漢代至南北朝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圍棋經典文獻合稱。
“五賦”是:漢代馬融的《圍棋賦》,晉代曹撼的《圍棋賦》,晉代蔡洪《圍棋賦》,南朝粱武帝的《圍棋賦》,南朝梁宣帝的《圍棋賦》。
“三論”是:漢代班固的《弈旨》,三國魏朝應(左王右易)的《弈勢》,南朝梁代沈約的《棋品序》。
“五賦三論”為中國古代早期的圍棋文化研究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一直以來,很多人將“博”和“弈”是聯係在一起的。而班固的《弈旨》,隻是將“弈”的地位拔高了一點,將他置於“博”之上而已。但是哪怕到了現代,“弈”的流行程度,也永遠也不可能超過“博”。嗬嗬。
但不管怎麼說,“博弈論”都是一個非常好的視角。就是在現代,“博弈論”更是一門很新潮的學問。
當然近代的博弈論跟這些相差好遠,本書就不在扯這些。
+++++++++++++++++++++++++++++++++++++++++++++++++++++++++++++
此間,鄭玄屢屢詢問司馬懿跟誰學棋,在哪裏見過他設的那些局,司馬懿是無以應對,想說是從老爹那學的,顯然不對,想說是穿越前看過也不合適,隻有支支吾吾,打馬虎眼。鄭玄一看問不出來,也不著急,權當司馬懿是個天才少年,無師自通的。
這天鄭玄剛剛破解司馬懿設的一局。
鄭玄歎口氣道:“此局雖妙,惜乎啊!惜乎!”
司馬懿一聽,惜乎者,便是可惜,要緊問:“請問先生‘惜乎’在哪裏?”
鄭玄道:“聖人雲,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如此妙局,弈而不文,豈不惜乎?”
司馬懿一下沒有轉過彎來,因為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的出處在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冬十月,子展相鄭伯如晉,拜陳之功。子西複伐陳,陳及鄭平。仲尼曰:“《誌》有之:‘言以足誌,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誌?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晉為伯,鄭入陳,非文辭不為功。慎辭也!”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有歧義,這幾個字的意思爭論了幾千年了。
第一種意思是,也是主流的觀點也就是:“說話沒有文采,就不能傳布到遠方”
第二種意思是,“說話沒有記錄下來,就不能流傳開。”
第三種意思是,“說話不符合禮儀道德規範,就不能流傳開來”
司馬懿一時沒有猜透。
鄭玄看司馬懿沒有搭腔,就繼續問道:“仲達可知道,棋秤為何分為平、上、去、入四隅?”
中國古代的圍棋表位方法,叫做“平上去入四隅格式”
是把棋盤分成四塊區域,從左下角開始順時針數:
依次為:
“左下—平位”;
“左上—上位”;
“右上—去位”;
“右下—入位”。
而後兩個數字在四隅的數法都是從棋盤邊緣向裏數,但順序不同。
“平位—先從下邊緣往上數第一條線,再從左邊緣往右數第二條線的交點”;
“上—先從左後從上”;
“去—先從上後從右”;
“入—先從右後從下”;
所以平位四四路就是現在棋盤D4點,即從下往上數第四條線和從左往右數第四條線的交點,上位七八路即G12……
一些看過武俠小說的人就會記住,比如金庸的小說就會有上三五位,等等表示。如果看到小說中寫道橫一十二縱一十六,那是扯淡,根本就不懂古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