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進首先想到的是不是袁紹,不是曹操,不是孔融,也不是司馬懿等等。他首先想到的是鄭經,鄭康成。
鄭玄(公元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人,這個地方大家請記住,中國的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莫言就是高密人,這個地方以紅高粱而出名。
鄭玄為當時的經學大師,他遍注儒家經典,以畢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遺產,使經學進入了一個“小統一時代”。曾入太學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統曆》、《九章算術》,又從張恭祖學《古文尚書》、《周禮》和《左傳》等,最後從馬融學古文經。遊學歸裏之後,複客耕東萊,聚徒授課,弟子達數千人,家貧好學,終為大儒。黨錮之禍起,遭禁錮,杜門注疏,潛心著述。以古文經學為主,兼采今文經說,遍注群經,著有《天文七政論》、《中侯》等書,共百萬餘言,世稱“鄭學”,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
鄭玄出生時,鄭氏家族已經敗落了,隻在鄉間務農,家中生活也比較貧寒。鄭玄自幼天資聰穎,又性喜讀書,勤奮好學。他從小學習書數之學,到八九歲時就精通加減乘除的算術,不但一般的大人比不過他,即便是讀書人,不專門學習書數者也趕不上他。到了十二三歲,他就能誦讀和講述《詩》、《書》、《易》、《禮記》、《春秋》這儒家“五經”了。同時,他還喜歡鑽研天文學,並掌握了“占候”、“風角”、“隱術”等一些以氣象、風向的變化而推測吉凶的方術。
鄭玄年長一點,不但精通儒家經典,詳熟古代典製,而且通曉讖緯方術之學,又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在當地聲名遠播。
鄭玄33歲時候。拜馬融為師,馬融(79年—166年),字季長。馬融是鄭玄上一輩最傑出的,最有名的大師。但是馬融為人比較驕貴和講究,雖然門徒眾多,但他隻親自麵授少數高材生,其餘學生則由這些高材生轉相授業。鄭玄投學門下後,三年不為馬融所看重,甚至一直沒能見到他的麵,隻能聽其高足弟子們的講授。但鄭玄並未因此而放鬆學習,仍舊日夜尋究誦習,毫無怠倦。有一次,馬融和他的一些高足弟子在一起演算渾天(古代一種天文學,聽過渾天儀的應該知道這個東西)問題,遇到了疑難而不能自解。有人說鄭玄精於算學,於是就把他召去相見。鄭玄當場很快就圓滿地解決了問題,使馬融與在場的弟子們都驚服不已。
鄭玄在馬融門下學習了7年,因父母老邁需要歸養,就向馬融告辭回山東故裏。
本來,像鄭玄這樣學問好名聲大的經師,是會被推薦或征召入朝為官的,他本人也未嚐不是這樣打算的。但誰知正在此時,卻發生了“黨錮之禍”,這一年鄭玄才45歲。
鄭玄被禁錮後,絕了仕進之路,便杜門不出,隱修經業,集中全部精力來進行遍注群經的工作。鄭玄並不專守一師之說,尊一家之言,而是博學多師,兼收並蓄。他在馬融門下受業多年,而馬融乃是古文經學大師,總的看,他是傾向於古文經學一邊的。但是,鄭玄並不遵守當時經學中師法、家法那一套,他以自己淵博的學識遍注古文經,注中並不專用古文經學家的釋義,同時也采用了許多個今文經學家的解釋。即以古文為主,兼采今文,擇善而從。
在受禁錮的14年中,鄭玄遍注群經。鄭注出現以後,原來各守門戶的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便逐漸不再為人們所信了。他在當時不僅集古文經學之大成,而且使古文今文融為一爐,獨創了一個新的學派——鄭學。
如今鄭玄已經是62歲(公元188年)大將軍何進為了籠絡人心,首先征辟鄭玄人朝為官。鄭玄乃是一代大儒,哪裏看得上何進這樣一個人呀。於是何進沒有辦法,通過袁紹的關係,袁紹與鄭玄還有一點點的關係,那就是第二次黨錮之禍的時候,袁紹利用自己的身份搭救過很多士人,因此袁紹在士人中的聲望還是很高的。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馬融的女兒馬倫,嫁給了袁隗也就是袁紹的親生父親,袁紹現在要叫叔叔。而馬融又是鄭玄的老師。反正袁紹是動用了種種關係,袁家門生故吏都動用了。
最後又動用地方州郡官吏用各種辦法脅迫鄭玄起行,鄭玄不得已,隻好見何進。何進為表示禮賢下士,對鄭玄禮敬有加,設幾、杖之禮以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