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帝國大閱兵(1 / 2)

王越與畢嵐是為閱兵儀式的流程而來。

皇上對閱兵非常看重。

洛陽出現的怪事,讓皇帝想到了去問望氣之人。

看風水望氣的術士進言:“如今天下滋亂,怪事頻頻,京城將會發生大的兵禍,並會將禍及兩宮,兩宮必定遭遇流血事件。”

漢靈帝聽了術士之言,就感到恐懼,便向術士詢問解禍之法。

這個術士知道漢靈帝的心思:“可以用劍陣破之,在閱兵之日,選童子六十四人,在閱兵前舞劍陣,定當解禍。”

漢靈帝於是把這件事情交給畢嵐,由畢嵐負責找齊六十四個小孩。畢嵐首先就想到了王越與司馬懿。王越是第一劍士,當教練的第一的人選。而司馬懿是符合條件的小孩的第一人選。

所以聽漢靈帝交代完原委,畢嵐第一時間把王越帶來與司馬懿見麵。

司馬懿一聽對方是大漢第一劍師。

此時正值亂世,大丈夫當帶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

一點劍術都不會,立功隻是一個虛無縹緲的不著邊際的夢想。

王越是大漢第一劍士,司馬懿當然要膜拜一下。

司馬懿趕緊拜起王越來。

接下去的日子。司馬懿與洛陽城內一幫官二代,官三代的小孩一起跟王越習劍。

王越號稱大漢第一劍師,教起眾多小孩來,也是一板一眼,先從基本功教起。

由於時間緊迫,馬步,步伐等就先略過不教。

劍術的基本動作主要是有十四個,那就是:刺、劈、點、崩、掛、撩、抹、斬、截、挑、雲、掃、抱、架。

(1)、刺劍:立劍或平劍向前直出為刺,力達劍尖,臂與劍成一直線。

(2)、劈劍:立劍由上向下為劈,力達劍身,臂與劍成一條直線。反劈劍時,前臂外旋,手心朝裏,由上向下劈。

(3)、點劍:立劍,提腕,使劍尖猛向前下為點,力達劍尖,臂伸直。

(4)、崩劍:立劍,伸腕,使劍尖猛向前上為崩,力達劍尖,臂伸直或微曲,劍尖高不過頭。平劍,手心向上,劍向右做崩劍為平崩劍。

(5)、掛劍:立劍,使劍由上向下為掛,力達劍身前部。且掛劍時應適當扣腕,使劍和前臂之間保持90°。掄掛劍時劍貼身立圓掛一周。

(6)、撩劍:立劍,由下向前上方為撩,力達劍身前部。反撩劍前臂須內旋。

(7)、抹劍:平劍,由前向左或者右弧形抽回為抹,高度在胸腹之間,力達劍身。左抹手心向上;右抹手心向下。

(8)、斬劍:平劍向左或者右橫出,高度在頭於肩之間為斬,力達劍身,臂伸直。

(9)、截劍:劍身斜向上或斜向下為截,力達劍身前部。上截劍,劍斜向前上方截出,下截劍,劍向前下方截出。

(10)、挑劍:立劍,由下向上為挑,力達劍尖,臂與劍成一條直線。

(11)、雲劍:平劍,在頭頂或頭前上方平圓繞環為雲,左雲劍在頭頂或頭前上方向左後繞環;右雲劍在頭頂或頭前上方向右後繞環,劍在頭上繞環時要仰頭。

(12)、掃劍:平劍,向左(右)橫出,與踝關節同高為掃,力達劍身。

(13)、抱劍:右手抱劍於胸前,劍尖朝右為橫抱劍。

(14)、架劍:立劍,橫向上為架,劍高過頭,力達劍身。

學習完了上麵的基本功後,才開始學習一些組合比如:跨左擊、跨右擊,翼左擊、逆鱗刺、坦腹刺、雙明刺、旋風格、禦車格、風頭洗等。

司馬懿跟畢嵐學過一個月的劍法,現在舞劍也可以說是輕快敏捷、瀟灑飄逸,劍如飛風、劍如遊龍。

+++++++++++++++++++++++++++++++++++++++++++++++++++++++

司馬懿領著64位童子軍跟隨王越演練劍陣的同時,大閱兵相關的事項也在認真的準備著。

漢靈帝首先封自己為“無上將軍”。並特意為無上將軍準備了甲胄,戰馬這次用的是戰馬而不是驢了。

官員進行了調整:大將軍何進,太尉馬日磾,司徒丁宮,司空劉弘,驃騎將軍董重,車騎將軍何苗,討虜校尉蓋勳。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驃騎將軍董重。原來是個衛尉,現在升任為驃騎將軍。

在漢武帝時期,最厲害的兩個大將當屬衛青與霍去病。

衛青就為大將軍,霍去病為驃騎將軍。

衛青與霍去病乃響當當的英雄人物,跟何進與董重這兩個草包那根本就不用比。

驃騎將軍表麵上比大將軍就小一點點。

漢靈帝進行人事調整,並不稀奇,有時候一個月同一職務換幾個人當,沒辦法,買官的人太多了。

但是此次的安排與以往不同,因為其針對性太強,一眼就看出,他是要分何進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