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先生,不夠就不夠,我家的鵝還有好多,等養大了去拔毛就行!”諸葛亮真不在乎這麼幾隻鵝。
“那就好,那就好,還是你娃娃財大氣粗呀!”第五先生居然發出感歎。
“我好什麼好,我怎麼就財大氣粗了!我的鵝還不是進到你的肚子,你骨頭都不給我留一根,就給我留個毛!”諸葛亮想想確實有點委屈。
“你看你這娃娃,怎麼這麼小氣,別人還說你臥龍子呢!呸呸,真是名不副實,原來也是一個吝嗇鬼,小吝嗇鬼!”第五先生邊說邊臭美,居然一隻手在用篦子梳頭發,一隻手抓住氣球上套著的竹筒在吹氣。一吹一吸間反應出第五先生歲數雖然大肺活量可不小。那個狗膀胱吹得一鼓一癟的。
諸葛亮看不下去了,也沒有調侃第五先生,轉身回去了。
“娃娃,你怎麼不打招呼就回去了?”
諸葛亮:“第五先生,我回去看看我家的鴨子還有鵝。”
他想到了個利用鵝毛,鴨毛的方法——那就是做羽絨服。也就是衣服夾層的填充物用的是鴨絨。
如今還是夏天。但是諸葛亮要未雨綢繆,冬天的衣服要多考慮下。
當時沒有棉花,雖然天竺有棉花,隻是還沒有傳到漢朝來。諸葛亮不可能小手一揮說一句:“變”,然後就變出來了棉花。
當時禦寒的衣服稱呼上有兩種:
第一種稱為裘。
裘就是是皮衣,毛向外,這種穿法從一個成語可以反映出來,成語叫——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句成語背後的典故說明衣服的樣式為毛向外。
用以做裘的皮毛多種多樣,例如狐、虎、豹、熊、犬、羊、鹿、貂,後來還有狼裘、兔裘等。其中狐裘和豹裘最為珍貴,為達官貴人所服,鹿裘、羊裘則最一般。
有一個成語叫集腋成裘,其中這個成語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狐腋下之皮毛最為輕暖,因而是最高級的。狐腋純白,所以又稱狐白裘。李白《將進酒》中說的“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裏麵有一句千金裘就指的是狐白裘。
第二種稱為袍、襺。
袍、襺(念繭)也是禦寒的衣服。《說文》:“袍,襺也。《論語》曰:‘衣敝組袍。’”“襺,袍衣也。以絮曰襺,以組為袍。”《禮記玉藻》:“纊為繭,組為袍。”鄭注:“衣有著之異名也。纊謂今之新綿也,組謂今纊及舊絮也。”
袍,有多種含義。其中一種,泛指衣服,是單衣。另外一種就是內衣。
所謂開苞,是有典故的。袍,苞也。苞內衣也。婦人以絳作,衣裳上下相連,四起施緣,也稱之為袍。又有,袍,褻衣,必有以表之乃成稱也。
開苞指的是把袍給脫了,想想苞給開了,那幹一些什麼事情就不言而喻。當然這種所謂的開苞跟市井裏流傳的開苞意義不同,比如奉孝開苞中開苞的意思就是另外一層含義,這裏就不再描述。
總之,在沒有棉花時期,除了動物的皮毛外,還有兩種填充保暖的方法,一種是填充蠶絲,相當於現在的蠶絲被,隻不過這個隻有貴族富商才穿得起。另一種是用麻絮,將麻或者葛進行一係列的工藝完成脫膠和蓬鬆,成為“聯微”的絮態,才可以作為保暖填料。大多數的平民就是穿著這些過冬的。
至於說諸葛亮想製作羽絨服,羽絨衣裏填充的都是禽類的絨羽,而一隻鳥大部分的羽毛都是正羽。也就是說需要很多隻禽鳥的絨羽才能滿足一件羽絨服的填充原料。在當時的飼養規模和拔毛工藝下,是不可能普及的。不過諸葛亮現在的養的家禽非常多,一件羽絨服還是沒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