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程途經舊金山時,又參觀了矽穀兩個小廠。矽穀原來是太平洋和舊金山灣之間的一片柑橘園地帶,在舊金山南邊約60公裏。現在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微電子工業中心,第一台微計算機就是在這裏的一個青年人的汽車庫裏搞出來的,現在已經是數千萬美元年銷售額的蘋果公司了。矽穀是最大、最典型的技術擴散區。斯坦福典型的老校長特曼教授是有遠見的科學家,他決定把校園的一些土地租給學校教授專家辦高技術的工廠。現在世界著名的惠普公司就是30年代斯坦福大學電機係兩個教授開辦的,第一個產品是高頻振蕩器,在自己家車庫裏搞的樣機。
“總之,我看到美國尖端科技發展快,人造衛星和托卡馬克(一種核聚變裝置),都是蘇聯先取得突破,美國則利用實驗技術和設備上的優勢很快趕在前邊。美國高速度的原因在於技術轉化為產品特別快,科學家工程師有一種強烈的創業精神,總是急於把自己的發明、專有技術、知識變成產品,自己去借錢,合股開工廠,當然這裏資本家賺錢的動機是不能忽視的,但據一些當事人(科學家)談,創業的自我滿足超過了營利動機。我感興趣的是這裏已經形成了幾百億元產值的新興工業,得益的顯然是社會、國家、地區。相比之下,我們在中關村工作了20多年,這裏的人才密度絕不比舊金山和波士頓地區低,素質也並不差,我總覺得有很大的潛力沒有挖出來。的確,我們社會主義的經濟條件是根本不同的,我們的科技人員也不是想賺錢,而是想多作實際貢獻,不滿足於發表文章,開成果展覽會。我們北京等離子體學會有搞核聚變的,也有搞低溫等離子體應用的。搞核聚變過程發展了很多新技術,可以用來為工廠和其他的科研單位服務,至少可以小批量生產,免得重複進口。我過去搞激光,開始差距不大,後來越來越大。現在我們自己需要的激光器,還得用外彙去進口,實在覺得不是滋味。至於低溫等離子體,就更應該結合工業應用發展,首先應該成為一種有用的工業技術。
“上周我在科協向田夫同誌彙報了這些想法,他很希望我們這個新成立的學會能帶個頭,組織科技人員為四化多作貢獻。外國好的經驗可作參考。科協的態度是,凡有利於四化的,我們都大力支持,沒有經驗可以在實踐中摸索。因此我們提出也成立‘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的設想,而且我們看到在外地已經有了類似的組織。”
陳春先研究員高瞻遠矚,敢說敢幹。1980年10月,創辦了“北京等離子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其目標是把有關的科技成果直接轉化成現實生產力,這可以說是中國高技術企業的雛形。
另一方麵雖然1982年10月,黨中央和國務院正式提出“經濟建設要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麵向經濟建設”的基本方針,但對於陳春先的創業行為,社會仍議論紛紛,他本人也受到中科院物理所某些領導的不公正對待。對其他科技人員辦企業,有人嫉妒“發橫財”,有人誣告“投機倒把”。
1983年1月,中央有關領導同誌就中關村的爭議作了批示,肯定了中關村科技人員對這一新生事物的積極探索。我們不妨對批示作些摘錄:
方毅同誌1月7日批示:“陳春先同誌的做法是完全對頭的,應予鼓勵。”
胡啟立同誌1月8日批示:“陳春先同誌帶頭開創新局麵。可能走出了一條新路子,一方麵較快地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直接生產力,另一方麵多了一條渠道,使科技人員為‘四化’作貢獻,一些確有貢獻的科技人員可以先富起來,打破鐵飯碗、大鍋飯。當然還要研究必要的管理辦法及製定政策,此事可委托科協大力支持。如何定,請耀邦酌示。”
胡耀邦同誌1月8日批示:“可請科技領導小組研究出方針政策來。”
科技領導小組很快拿出了大力支持陳春先等一批開拓者創業的政策,並對他的勇氣和先進事跡加大了宣傳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