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西南海岸加利福尼亞洲,距離舊金山市區約50公裏的地方,是聖何塞縣的一片肥沃土地,兩邊是低矮的山脊,曾經果樹茂密,1950年前是“美國的梅脯之都”。今天,梅子果園基本上已經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未來型廠房、快車道和一排排新公寓。這就是“矽穀”——電腦芯片的故鄉。不僅如此,矽穀還是個人計算機、磁帶錄像機、遊戲機、音樂合成器、隱性眼鏡、基因拚接等一係列高新技術的故鄉。
“矽穀”這個雅號,是1971年當地一家報紙的編輯唐·霍夫勒提出來的,因為矽製成的半導體芯片是微電子工業的基本元器件,“矽穀”和“汽車城”、“鋼都”之類的名字一樣,是象征性的說法。這個雅號在70年代後期很快就出了名。
種植梅樹的農民一搬走,郊區便擴大開來。聖何塞在1950年還是一個小鄉鎮,到1990年,就因矽穀的發展而成為全美第11位大城市,並趕上了舊金山,成為加利福尼亞州的第3大城市,僅次於洛杉磯和聖地亞哥。小小矽穀,擁有20萬名大學生,6000多位博士,居民中的百萬富翁超過15萬人。它如果不是全世界,也是全美國的科學人才和新財富的最大集中地。矽穀也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尤以日本人居多。早在1981年日本就編出了極詳盡的矽穀旅遊圖,顯然,並非所有的日本人來矽穀口為看風景。
矽穀有良好的通信基礎設施,有豐富的風險資本,有掌握技術的、流動性大的又沒參加工會的勞動力。矽穀中的許多關鍵人物和公司,是從美國東部或歐洲來的。他們到矽穀來,或是逃避墨守成規的公司,或受加州的吸引,他們中不乏極受歡迎的和極使人厭惡的人。正像矽穀的企業資本家唐·瓦倫丁所說:“美國東部是巨大的公司和僵硬的組織,個人是不能很好地適應它們的。加利福尼亞是前沿陣地,在經濟上、社會上和製度上都還沒有組織好,而首先是真正信奉純粹的個人價值。”英特爾公司的一位經理曾說:“在這兒,你不必隨時都要把各種事情提供給某個該死的委員會,你隻要自己把工作做好就行。”事實無情,美國東部三大電子公司:通用電器、威斯汀豪斯電氣和美國無線電公司在這場微電子革命中完全敗陣。
矽穀的半導體產業,從一開始就被認為是人的而不是公司的。專門的知識被認為是個人的而不是公司的財富。公司需要的技術,主要通過雇傭關鍵性的個人獲得。於是,絕大多數電子工程師可以帶著他們的得意成果,從一個公司“跳”到另一個公司而問心無愧。例如,1983年1月的一天,英特爾公司的17位關鍵性的雇員同時離開,去創辦他們自己的公司。矽穀有一個流行的說法:“如果你想調換一下工作,你隻要在你早晨去上班的時候,在101號高速公路上換一個出口就行。”一般公司的年工作調動率達30-50%,獵取人才的代理機構用提薪和較好的工作條件頻頻引誘關鍵人物跳槽,事情被搞得更複雜。
勞動力的高度流動性對公司老板是一個壞消息。他們必須想方設法保住雇員。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在矽穀迅速增加的公司中,高工資、住房補貼、休假、公司健身房、星期五下午免費飲料等,這是尋常之事。分紅和股票買賣特權等也已普遍成為挽留寶貴雇員的方法。人員的流動,對地區產業卻是件好事,這培育了公司間的聯係網。在以迅速發明為基礎的產業中,成功必須高度依靠於信息交流。矽穀中的公司都很相似。信息可以通過與朋友和過去的同事之間的電話交流,或到大家都喜歡的矽穀小鎮酒吧去聊天而獲得。
中國許多老百姓都知道北京有個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計算機民營企業辦得很火!
中關村的發展是改革開放的結果,它的發展序幕,卻是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陳春先拉開的。
1980年前後,陳春先幾次訪美,驚歎於美國的高科技企業發展。我們忠實地記錄了1980年10月23日陳春先在新成立的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常務理事會上的發言:
“這次到美國看了幾乎所有重要的核聚變實驗室,跑了十幾個城市,比1978年那次要深入得多。這次是民間學術交流,沒有上次官方代表團那麼些約束和應酬,談得比較深入。我尤其想了解為什麼美國核聚變實驗效率那樣高、工程‘實驗’與理論計算結合得那麼密切,整修過程周期那麼短。看來直接的原因當然是實驗技術先進,製造設備和儀器的工廠水平高,實驗室工程技術人員和研究生實驗技術好。但是,如果多問一個‘為什麼’,真正的關鍵還在於充滿活力的工廠、學校、研究所密切聯係的體製。美國朋友向我介紹了所謂的‘技術擴散區’的概念。
“波士頓周圍的128號公路,大體相當於北京的三環路,但要大些。128號公路兩側有幾百家高技術小工廠,被認為是技術擴散區的典型,我們參觀了其中的一家專做超導磁體的小工廠,這是很有啟發性和激動人心的參觀。工廠的負責人原來是波士頓大學的教師。他介紹說,我們有技術,有想法,另外一些人有錢,二者結合起來,就可以創造先進的產品,現在我們的超導磁體已為世界上多家高能物理和核物理實驗室所接受。合同多時我們就多一些工人和工程師,合同少時就隻保持20人左右基本骨幹隊伍,原材料、粗製工藝、化工處理許多過程都是協作完成的。同行的超導工程專家嚴陸光說:國內搞一項超導材料和工藝的工程都上千人,產品還不如這裏。我聽到華裔科學家談到許多動人的高技術創業史,包括就住在波士頓的王安先生。他是一個公認的很成功的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