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硬件與軟件(1 / 1)

要讓計算機動起來,需要硬件與軟件的共同工作。有人說,硬件是計算機的軀體,看得見摸得著;而軟件是計算機的靈魂,是信息的處理係統。軟件是計算機的靈魂,因為沒有軟件,硬件是“死”的,什麼也幹不了。軟件的主要作用是使計算機容易操作,能用更豐富的手段處理和表達信息。

有兩個小朋友想下象棋。兩手空空當然下不成。首先,必須有一副棋子和棋盤。然而,有了棋子和棋盤就能下棋了嗎?不,還必須有一套完整的下棋的規則,如“馬走日,象走田”等等。如果沒有規則,讓棋子在棋盤上亂走一通,那還叫什麼象棋呢?

棋子和棋盤是物質。它們被製作出來,擺在那裏,看得見,摸得著。用木頭棋子或塑料棋子輕輕敲擊桌麵,會發出清脆的聲音。可以說棋子和棋盤是“硬碰硬”的東西。我們不妨稱它們為“硬件”。

而下棋規劃呢?它看不見,摸不著,是人們腦子裏想出來的東西。它體現了人們的某種智慧(雖然有的規則也被印在紙上,但重要的不是那張紙,而是紙上文字表示所表達的內容)。如果我們把棋子棋盤稱為“硬件”,那麼相對來說,下棋規則就叫“軟件”了。

要想下棋,離了硬件才行,離了軟件也不行。

還有一個小朋友想彈鋼琴。當然,必須有一架鋼琴,最好是一架功能齊全、音色優美、閃閃發光的好鋼琴。可是,光有鋼琴還不行。還必須有一些優美動聽的曲子。音樂家們發揮自己的藝術才能,創造出許多好曲子,並把它們用五線譜記錄下來,供人們演奏。有鋼琴,又有了樂譜,現在可以演奏了。

鋼琴是物質基礎,我們稱它為硬件;樂曲是人們的創作,我們稱之為軟件。光有樂譜沒有鋼琴,你就聽不到琴聲,光有鋼琴沒有樂譜,你聽到的也隻是一片雜亂的噪音。

通過上麵兩個例子,讀者可能對什麼是硬件,什麼是軟件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下麵我們再舉幾個例子:

如果錄放機是硬件,那麼磁帶上錄的那些歌曲就是軟件;

如果電視機是硬件,那麼電視台播出的節目就是軟件;

如果算盤是硬件,那麼珠算隻訣就是軟件;

如果電子遊戲機是硬件,那麼遊戲卡上存儲的遊戲規則就是軟件;

如果人本身算是硬件的話,那麼什麼是軟件呢?對,人的頭腦中積累的知識與智慧就是軟件;

在軟件的幫助下,個人電腦越來越容易使用。早期的計算機,真是不折不扣的機器,操作者不得不記憶很多古怪的操作命令。現在的計算機就很有“人情味”了,視窗操作係統精美實用,還有很多很好的文字和圖表處理軟件,讓我們的寫作、數據分析得心應手。

電子計算機的軟件與硬件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孿生兄弟,離了誰也無法工作。如果兩台計算機的硬件完全相同,使用了不同的軟件,它們表現出的能力就不同。正如對同一台錄音機,使用高質量的原版磁帶和使用劣質的盜版磁帶,收聽效果會完全不同。反過來,如果硬件不同,那麼它們容納軟件的能力也不同。就好像使用一台黑白電視機,無論如何也不能收看彩色電視節目一樣。因此,要使電於計算機發揮更強的能力,一方麵要提高硬件的功能,另一方麵要不斷開發新的軟件。

使用電子計算機,當然最好是自己會編程序。但對於經常使用計算機進行同一種工作的人來說,每次都編程序,那工作量就太大了。例如氣象台每天用電子計算機預報天氣。每編一次程序,十天半個月都不一定能夠完成,那就別預報天氣了。好在有現成的天氣預報軟件,每天隻要輸入當天觀測的數據,就可進行預報了。

另外,對某些不是專門從事計算機工作的人來說,他們關心的不是如何編程序,而是如何應用現成的程序。例如,作家並不需要了解漢字如何變成數字,數字又如何變成漢字,隻要教會他如何在鍵盤上敲出漢字就可以了。由於以上的原因,就出現了很多專門編製程序的人。他們編好各種各樣的程序,供人們使用。對某些特殊的需要,還可以聘請他們編製特殊的程序。這類工作一般稱為軟件開發。當你在街上忽然看到一塊“軟件開發公司”的招牌時,該不會再感到奇怪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