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澳大利亞和南海——塔斯曼與庫克(1)(2 / 2)

但是,他很快就遇到了新的土地,也許這裏就是他問題的答案。為了紀念荷蘭議會,他稱其為“斯塔頓蘭德”。毫無疑問,這裏屬於新西蘭。塔斯曼仍向東行,但這次更偏北一點,他在太平洋中發現了幾座島嶼。最後,在登陸新幾內亞之後,他回到了巴達維亞。塔斯曼的發現為人類已有的地理知識帶來了躍進;他的發現大幅度縮小了傳說中南方未知大陸的麵積;他的發現被鄭重地記載在阿姆斯特丹新市政廳的石刻世界地圖上。荷蘭議會下令,在該地圖上澳大利亞的西部刻上“新荷蘭”字樣。當英格蘭在威廉三世統治下一度與荷蘭合並時,威廉·丹皮爾被派到新荷蘭從事進一步的探索。他重新沿著其他荷蘭人的航行路線,一路考察了德克哈特格灣到新幾內亞,而且,他似乎是第一個注意到袋鼠生活習性的歐洲人。除此之外,他的航行並沒有帶來多少地理知識。不過,在離開新幾內亞海岸的時候,他的船是從新英格蘭和新愛爾蘭之間穿過的。

荷蘭人的探索使得那塊位於亞洲大陸東南的巨大陸地成為文明世界全體居民的共同財產。可以這樣講,在庫克實現他劃時代航行的許多年之前,即1699年,萊繆爾·格利佛(斯威夫特著名的幻想小說裏的人物)就從範迪門蘭德向西北航行,來到“小人國”,斯威夫特在書中直接提到了“範迪門蘭德”這個現實地點,而小人國則可能存在於大澳大利亞灣附近。斯威夫特對現實與想象的有趣結合,說明當時人們對澳大利亞的地理知識的熟悉,這也可以從前文提到的偉大的法國地圖學家唐維爾1746年繪製的澳大利亞地圖中看出這一點。

西班牙和荷蘭的這些發現是尋找香料群島活動的必然直接結果,這個目標甚至貫穿了我們的研究主題。大部分發現都是由在馬來群島附近(如果不在香料群島附近的話)探索的船隻做出的。但是,18世紀初,探險家們有了新的目標。那時候,世界上幾乎所有海岸的大致情況都已被人掌握,葡萄牙人環繞了非洲,西班牙人探索了南美,英國人了解了北美東部的大部分地區,而中美洲則是西班牙的活動範圍。歐洲人登上了太平洋中的很多島嶼——雖然沒有進行精確勘察,還有美洲西北海岸和亞洲東北岸留有空白,而且托勒密設想中的南部大陸是否存在仍是未解之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這塊大陸究竟有多大,也是個問題。有趣的是,所有這些關乎海岸地理的問題,都將被一個人解決,他是英國人,名叫詹姆斯·庫克,與亨利王子、麥哲倫和塔斯曼一樣,他確定了可居住土地的界限。

他的航行完全出於興趣,既不是為了貿易,也不是為了征服,而是為了滿足對科學的好奇心。而且,這些旅行相當具有地理學方麵的意義。英國天文學家哈雷研究了金星淩日現象。1769年,他指出,這對確定地球到太陽的距離非常重要。金星淩日隻能在南半球觀測到,庫克正是為了觀測這一現象才開始第一次遠航的。

庫克的第一次遠航具備雙重的有利條件,首先是18世紀初航海儀器的進步,哈德利發明了六分儀,與過去的直角儀(早期航海家不得不使用的一種非常粗糙的指時針)相比,測量太陽的高度變得簡單得多。對地理科學而言,更重要的是出現了更加精確的計時法,確定某地的緯度不再那麼困難——雖然隻要知道不同時間的白晝長度就可以大致推斷出來,正如我們在早期曆史中看到的希臘地理學研究所做的那樣——但是要精確知道當地的緯度則沒有那麼容易。在早期階段,隻能依靠猜測和保守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