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對地理知識的未來發展而言,更具重要性的是亞洲的貿易路線,我們必須加以重視。亞洲多高原,如帕米爾高原,當地居民稱其為“世界屋脊”,它的東部是四大山脈,走向大致與緯線平行——南部的喜馬拉雅山、昆侖山、天山和北部的阿爾泰山。喜馬拉雅山和昆侖山之間是雄偉的青藏高原,它像一個口袋那樣把帕米爾高原的西端包圍起來。昆侖山和天山之間是蒙古戈壁灘,位於喀什和莎車西部;天山和阿爾泰山之間是吉爾吉斯草原。顯然,從東到西橫穿亞洲隻有兩條可能的路線:昆侖山和天山之間的喀什和布哈拉;從阿爾泰山以南、巴爾喀什湖以北,經阿拉爾、裏海,到達俄羅斯南部。前一條路線通往巴斯拉或霍爾木茲,從那裏經海路或陸路,繞過阿拉伯,可達亞曆山大城;後一條路線較長,經君士坦丁堡到達歐洲。南亞和歐洲的交通以海路為主,沿印度海岸,利用錫蘭到亞丁之間的季風航行,然後穿過紅海。亞曆山大城、巴斯拉和霍爾木茲因此自然成為東方的貿易中心,西方與蒙古或中國的貿易主要依靠以上兩條路線,所以它們一直沒有從曆史上消失。馬可·波羅以及其他中世紀的旅行者是沿著後一條路線到中國去的。但是,我們從馬可·波羅的遊記中得知,中國也可通過海路抵達;出於各種實際需要,中世紀後期,蒙古帝國分崩離析後,中亞的商路並不安全,於是人們取道亞曆山大城前往東方。

絲綢之路線路圖

為了我們的研究目的,現在有必要確定一下十字軍東征之後,歐洲的貴族階級對來自東方的奢侈品的依賴程度。歐洲的任何紡織品都無法與中國的絲綢、印度的印花布、馬蘇的薄紗媲美。歐洲國王與貴族冠冕上的大部分寶石、祖母綠、黃玉、紅寶石、鑽石等都來自東方——主要來自印度。中世紀的醫學知識則完全來自阿拉伯人,歐洲人使用的大部分藥品都是從阿拉伯或印度獲得的。甚至羅馬天主教祭壇上使用的香的原料,都是商人從黎凡特地區買來的。為了製作精致的手工藝品,藝術家不得不從東方商人那裏尋找最好的材料,如蟲漆、上色用的乳香(柬埔寨的藤黃、青金石中提煉的群青);而且,中世紀的人經常需要購買東方的麝香或愈傷草來中和當時因不良的衛生習慣造成的氣味。但最重要的莫過於為了健康的需要而購買醃製冬季食物和四旬期鹹魚的調味品。歐洲人十分依賴亞洲島嶼出產的香料。在哈克裏特的傑作《英國人的航海與探索》中,他在書的第二卷中列出一個清單,清單是阿勒頗的商人威廉·巴萊特在1584年寫的,包括各類東方貨物的產地,我們在此節選了一些有趣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