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由來
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幹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按陽曆計算則出現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此時我國大部地區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7月7日節氣是小暑,古籍《群芳譜》中說:“暑期之此尚未極也。”因為小暑過後,全年最熱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熱的日子,又是陰起陽降的時候。
《漢書·郊祀誌注》中說:“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夏至這天白晝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夏至後日照時間一天比一天少了,氣溫卻一天比一天持續升高,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的時候開始入伏,俗話說:“小暑大暑緊相連,氣溫升高熱炎炎”。這段時間叫數伏天。
“伏”,乃是藏陰氣於熾熱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幹中排列第七,在與五行搭配中屬金。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
入伏以後,暴雨易形成洪水,稱為“伏汛”。農諺說:“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農民喜,小暑防洪別忘記”。因此,數伏天氣既要防暑,又要防汛。我國用10個天幹和12個地支相互搭配,60天為一周期的紀日方法,已有2700多年的曆史了,伏天的說法據說曆史相當久遠,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說:“秦德公二年初伏。”唐人張守節說:“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雲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時跟其他節令一樣,民間傳承著很多食俗。
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麵,三伏烙餅攤雞蛋。小暑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缺乏,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裏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不僅有氣候資料和民間體驗的佐證,更有天文學和氣象學的理論依據。
每年的夏至那天,太陽光直射北回歸線,這時北半球獲得的陽光最多,太陽高度角最大。以北京為例,夏至那天的正午時分,太陽高度為73.5度,陽光近似於直射地麵。這時陽光穿過的大氣層厚度最小,光和熱被大氣層吸收、散射和反射的量也小,到達地麵的就多,有利於地麵的溫度升高。
此外,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長,白天時間長,陽光照射的時間也長,地表吸收的熱量遠大於發散,這就使得地麵聚集的熱量一天天增加,溫度持續增高。三伏天正好起始於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三伏期間地表熱量的積累達到高峰,這就是三伏天最熱的基本原因。
從氣象角度說,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而水的熱容量比幹空氣要大得多,加之平均風速較小,雷雨之前氣壓較低,這也是三伏天有時比較悶熱的重要原因。
當然,在七八月的更多日子,我國許多地區的天氣形勢受副熱帶高壓控製或影響,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陽光照射和地麵輻射增溫,因此在三伏天還是“幹熱天氣”占主導地位。
每年立秋之後的末伏,天氣常常呈現“秋老虎”狀態。所謂“秋老虎”是我國民間對立秋以後短期回熱天氣的趣喻,一般發生在8月至9月,大約持續7至15天。
這種天氣出現的原因是本已向南退後的副熱帶高壓再度控製江淮及附近地區,形成連日晴朗、日射強烈的暑熱天氣。不過,不同的地域“秋老虎”的表現略有不同,如華南的“秋老虎”要比長江流域來得遲2至4個節令。
另外,每年“秋老虎”控製的時間有長有短,半個月至兩個月不等。甚至有時來了去,去了又回頭。就多數地區平均而言,末伏遭遇“秋老虎”天氣的概率很高,這充分證明“熱在三伏,末伏也不例外”。
閱讀點擊
我國幅員遼闊,地貌多樣,氣候複雜,有些地方四季如春,有些地方則常年如夏,“熱在三伏”並不能準確概括這些地方的氣候特征。此外,每年的台風次數、強度、路徑也是影響我國許多地區夏秋季涼熱的重要氣象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