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認識生態因子的作用(10)(1 / 2)

自然界中成長起來的人類已經給生物界和人類自身的前景造成越來越多的傷害,解決問題必須從人類自身尋找,生物多樣性危機的根源不在自然的森林或海洋,而是萬物之靈人類以人為本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觀念上。我們能夠拯救世界的生態係統和那些我們珍視的物種及其他無數未知的物種嗎?它們之中可能將在明天會成為人類的食品和藥品。答案在於人類,在於人類之中的每一員。

分析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原因,有下麵3個方麵:

棲息地的喪失

棲息地的喪失和片斷化是對生物多樣性最大的威脅。生境的喪失對現今物種的滅絕起了主要作用。近百年內,森林麵積大幅度減少,濕地被排幹,許多物種失去了相依為命的、賴以生存的家——生態環境。目前的生物種類大約一半以上生存在熱帶雨林,但是由於人類活動,地球上的原始森林已從19世紀的55億公頃減少到現在的不足28億公頃。生境片斷化是一個麵積大而連續的生境被分割成兩個或更多小塊殘片並逐漸縮小的過程。多種人類活動都可能導致生境片斷化,如鐵路、公路、水溝、電線網絡、樹籬、農田、房屋建築以及其他可能限製生物自由活動的分割物。片斷化的生境在幾何形狀上與原生境有兩個主要的差別,即片斷化生境具有更大的邊緣麵以及各個殘片的中心距邊緣更近。正是片斷化生境的這兩個特征極大地影響了地球上生物的多樣性。

環境汙染

被石油汙染的企鵝環境汙染也是引起生物生存危機的主要原因,農藥殺蟲劑的大量使用造成一些物種的瀕危或絕滅,尤其是位於食物鏈頂位的猛禽受影響最為嚴重。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已有2/3的鳥類生殖力下降,棲息地汙染無疑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油汙染和鉛中毒對水禽也已造成越來越大的威脅,據統計,目前每年至少有10萬水鳥死於石油汙染。

最微妙的環境退化是環境汙染,其最普通的原因就是:礦業和人類居住地釋放的殺蟲劑、化學品和汙水,工廠和汽車排出的廢氣以及由被侵蝕的山坡沉積下來的淤泥。汙染對水質量、空氣質量甚至地區氣候的全麵影響引起了極大的關注,不僅因為它威脅到生物適應性,而且因為它影響人類健康。

外來種的引入

外來種的入侵是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另一個原因。全球經濟活動促進了貿易和交通係統的發展,也引起了外來種入侵的問題。生物入侵將對當地原有生物群落和生態係統造成極大威脅,導致群落結構變化、生境退化,導致生物多樣性外侵物種互花米草下降。例如,福建沿海在20世紀80年代引進互花米草作為海灘護堤植被和牧草,但由於互花米草在新的環境中繁殖力極強,迅速蔓延,結果嚴重破壞了海灘養殖業和生物群落。

處於特殊的生態地理環境下的島嶼,其生態係統相對脆弱,極易受外來種的幹擾。夏威夷每年約有20種無脊椎動物傳入並在那裏建立種群,其中一半是有害種,嚴重危害島上的農業、林業及人類的健康。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管理的目標是通過不減少基因與物種多樣性,不毀壞重要生境和生態係統的方式,保護和利用生物資源,以保證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由於生物多樣性喪失和遭受威脅的因素複雜多樣,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途徑也不盡相同。

目前,世界不少國家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永續利用,維持生態係統的相對穩定性,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等方麵曾做出過種種努力,采用過諸如經濟的、行政的、技術的措施等,雖已收到一定成效,但卻未解決根本問題。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92年在巴西會議上明確指出,如果要想永續利用生物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各國政府必須製定一套完整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政策和法律條文。這些政策和法規包括國際的、國家的和地方的。各國在製定有關政策法規之前,必須製定一套符合本國國情的自然保護戰略,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長期穩定均衡發展,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進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生物多樣性公約》於1992年6月5日在巴西裏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上公布,並於1993年12月29日生效。該公約是全麵探討生物多樣性的第一個全球性協議,也是解決生物多樣性問題的重要國際文件,它為可持續利用和生物多樣性以及公平地分享使用遺傳資源提供了一個全麵的方案。

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也是最早簽署和批準公約的國家之一。自1993年該公約正式生效實施和我國政府正式批準公約以來,我國政府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履行公約,積極認真地開展了一係列卓有成效的工作。①建立了國家統一監管和部門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國家協調機製。成立了以國家環保總局牽頭,有國務院20個部門參加的中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工作協調組,並在國家環保總局成立《生物多樣性公約》履約辦公室,建立了國家履約聯絡點、國家履約信息交換所聯絡點和國家生物安全聯絡點。②加強了立法和執法。為控製生物多樣性銳減的趨勢,我國已製定和頒布了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法規20多項,基本形成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法律體係。各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每年都聯合或分別組織一係列執法檢查,嚴厲打擊和查處破壞生物多樣性的違法活動,使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初步走上有法可依、依法管理的軌道。我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麵已做了大量工作,但仍需繼續努力,以確保我國生物資源永續開發利用,緩解人口急劇增長與資源枯竭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