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信息經濟的能源結構是再生型的。傳統經濟的能源結構多是非再生型的,如煤炭、石油等,隨著消耗,能源會越來越少,而且這些能源是不能再生的。在傳統經濟中,能源的利用效率低,浪費大,還帶來環境汙染等社會問題。信息經濟的能源結構主要是再生型的,如太陽能、生物能、海洋能等,它們不僅可以再生,而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幹淨、效率高。
6.信息經濟與知識經濟的關係
1990年,由聯合國研究機構最早提出知識經濟的概念。1996年“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這個概念,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國際組織文件中首次使用。在文件中,還對知識經濟內涵做了一個規定,即知識經濟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存儲、使用和消費之上的經濟。知識經濟在西方國家提出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創新已經成為經濟發展中最短缺的因素,相對而言,其他經濟要素是比較充分的。
當前,美國等發達國家在信息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已進入“知識管理”階段。從過去的以信息為基礎轉向現在的更強調知識創新。在這一階段,不但要重視信息使用者對信息集合的反應和運用,且更重視把信息轉化為知識。
知識經濟是一種基於最新科技和人類知識精華的經濟形態。它是由工業經濟和信息經濟發展而來的,以知識的生產、傳播、轉讓和使用為其主要活動的。知識經濟時代,最典型和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知識作為生產要素的地位空前提高,而且知識廣泛地滲透到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各個領域中。知識本身也成為了一種更加市場化的產品。
從信息經濟與知識經濟及相關概念來看,我們可以這樣描述它們的關係:
(1)兩者緊密相聯、不可分割。
知識經濟脫胎於信息經濟,信息經濟的提出在前,而知識經濟的提出在後。知識經濟是在工業經濟和信息經濟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從一個角度來看,知識經濟被人們提出和認識,是當今世界發達國家對於後工業社會或者說信息社會快速發展進程的普遍接受和認可。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知識經濟是在信息經濟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產物,它的發展知離不開高度發達的信息經濟。
可以說,信息經濟的發展和壯大是知識經濟產生與發展的前提,知識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也離不開信息科學技術,即離不開以它為基礎的信息經濟。知識經濟是信息經濟發展到高度發達的產物。在世界各國中,美國是最早提出知識經濟,且發展知識經濟條件最成熟的國家。但是,美國現在仍然在深入研究信息經濟問題,規劃和發展信息經濟。
1999年4月,美國商務部在發布的政府報告中聲稱,美國約1/4強的經濟增長率來自於信息產業。有意思的是當時報告的題目是《崛起的數字經濟》,而不是知識經濟。這說明了什麼呢?發展知識經濟仍然離不開信息經濟。高度發達的信息經濟是大力發展知識經濟的基礎和前提。
(2)兩者區別
首先,兩者發展的基礎不同。信息經濟主要是以信息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經濟,而知識經濟是以整個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經濟。
其次,知識經濟包含的內容較信息經濟更廣。雖然信息經濟與知識經濟都是知識密集型的經濟,但知識經濟中的知識所含的內容更加廣泛。知識不僅包括信息業,而且包括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
再次,信息、知識、信息經濟、知識經濟等相關概念還存在層次上的差異性。
在我國,目前工業經濟和農業經濟等物質生產經濟仍然占主導地位。但隨著國民經濟信息化的推進,信息經濟已經產生,並且發展速度也是相當快的。隻是受起步較晚等因素的影響,還沒有充分發達起來。針對我國的具體情況,用知識經濟的觀點來促進信息經濟的發展十分必要,但是不可用知識經濟代替信息經濟。
7.信息經濟時代的新特征
信息科技發展到今天,在發達國家中已經有半數以上的勞動者從事著以信息為主的工作。如果現在的預測準確無誤,那麼在未來幾年內人類的全部工作中將有4/5與信息有關。也就是說,在以後的一段時間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事把數據轉化成知識的工作。
在信息經濟時代裏,世界範圍的計算機網絡將使越來越多的領域以數據流代替產品流通、將生產演變成服務、將工業勞動演變成信息勞動。信息經濟的新特征包括:由於信息產品轉讓的是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所以信息產品不需要離開它的原始占有者就能夠進行交易;產品可以通過電腦網絡大量複製和分配而不再需要追加生產成本,這就使產品的生產成本大大降低了;產品的增長方式由增加勞動量工作轉變成通過知識創新;軟件將成為知識的主要載體。
可以想象,隨著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傳統工業社會勞動文化的兩大基本支柱——時間和固定工作崗位,將退居“二線”。曾經的人生成功條件,比如文憑和學位也將越來越不重要。標準化和固定模式的職業培訓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工作不會消失,但不再有所謂的“鐵飯碗”和終身職業。在未來的社會,一個人一生可能要從事很多職業。
未來的信息經濟中,收入與工作效率以及工作時間的聯係越來越鬆散,也越來越與投入的工作時間無關。而技巧性、原創性和迅速發現新問題、使用創造性的方式則更易受到社會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