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語言的產生,為人們麵對麵的即時交流提供了載體。那麼,文字的產生則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製,擴展了信息傳播的時間範圍和空間範圍。生產力的發展使勞動出現腦力和體力的分工,從而為文字的產生創造了可能。文字表達的信息,可以超越時空的限製,使信息流傳得更廣闊更長久。
造紙和印刷術的發明更方便了人類信息的傳遞,不僅加速了信息的傳播,而且使人類信息的存儲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並初步實現了廣泛的信息共享。在造紙術和印刷術發明之前,代表信息的文字多是刻在甲骨和竹簡上的,保存和傳遞都不方便。我國造紙術的發明,特別是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大大地便捷了信息的傳播,使人類進入以印刷品為知識和信息基本來源的新時代,造紙和印刷在信息傳播中的應用一直延續到今天。造紙和印刷作為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中的兩大發明,也成了人類共同的財富。
造紙術的發明
古人用上等蠶繭抽絲紡織成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之後,篾席上經常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幹把這層纖維薄片揭下來,可以用來寫字。到了東漢時期,有個叫蔡倫的人改進了造紙術:將樹皮、麻頭、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成紙,這種紙是現代紙的淵源。
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電信和互聯網的產生,電子圖書代替了傳統的造紙。電信革命的實現,是人類劃時代的進步。電信革命也就是電話、電報和電視的應用。為了在現代意義上的信息技術,是在電信革命之後才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信息的傳遞有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更多更快地把信息傳遞出去,以滿足人們快節奏生活的要求,科學家們開始研究開發一種新的信息載體——電信。電信的開發和利用是人類信息傳播的又一大進步。因為通過電信我們不僅可以傳播文字,還可以傳遞圖像和聲音,而且信息的傳播速度也明顯加快。
新型計算機的出現,以及與通信技術的結合,使信息處理第一次達到了一體化和自動化,從而實現了人類曆史上第五次信息變革。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90年代,通訊的速度提高了不下1000萬倍,記錄信息的速度也提高了將近100萬倍。當此之時,單純地依靠人類的自然之力來獲得並加工信息已經滿足不了時代的要求了。計算機就是應運而生的寵兒。它的發明與應用,信息的數字化,不僅極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傳遞速度,而且使信息的傳播更加準確可靠。網絡的發展為人類傳遞和利用信息提供了新的“載體”和途徑。到目前,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們經常使用的獲取信息的渠道。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負責人在2008年11月7日第二屆中美互聯網論壇中發言指出,目前,中國平均每天新增網民將近24萬人。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在未來三四年裏,中國網民人數有可能達到5億。
據專家預測,今後除了信息網絡化之外,電信業也將沿著多媒體化、普及化、個性化、多樣化和全球化的戰略方向發展。
所謂的多媒體化就是給用戶提供更加廣泛的聲像、圖文並茂的多媒體服務。目前,很多手機都具有了多媒體功能,可以收發帶有音樂和圖片的彩信。近幾年,有部分手機也開始增加收看電視電影的功能。手機上網,對於我們也已經是司空見慣的尋常事了。
所謂的普及化是指將各種信息服務以合理的價格提供給大眾,使更多的用戶都能接收到信息。普及化的重點在偏遠的城市和鄉村。我們這裏的普及化不僅僅是家家通電話,而是要把更多的信息服務送給千萬家,確保信息資源能夠走近全體的人民大眾。
多樣化是指網絡服務平台的開發能夠適應社會各界的使用。
個性化是指信息的提供商可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不同需求,給大眾提供“隨時隨地隨意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