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菜屬屬於無孢子綱,有2種。本屬的鹿角菜屬溫帶性海藻,可食用,為中國黃海的特有種。多固著於浪花衝擊的岩石上,藻體褐色,軟骨質,高6~15厘米。基部為固著器,是圓錐狀的盤狀體,中間為扁圓柱狀短柄,上部為二叉狀分枝,可重複分枝2~8次,下部分枝比較規則。生長在水浪衝擊的岩石上的藻體分枝較少,而生活在較平靜的水中時,分枝較多。短柄及上部的分枝分化有表皮、皮層和中央髓。皮層和中央髓都有類似篩管的構造。枝上無氣囊。
鹿角菜鹿角菜的植物體是二倍體,生殖時在枝頂端形成生殖托,生殖托有柄呈長角果狀,較普通營養枝粗,生殖托的表麵有明顯的結癤狀突起,突起處有一開口的腔,叫生殖窩。雌、雄同容,即在1個生殖窩內產生精囊與卵囊兩種雌雄生殖器官。精囊長在窩內生出的分枝上,每個分枝上有2~3個精囊,旁有隔絲。精囊是單細胞的,核的第一次分裂是減數分裂,以後都是有絲分裂,形成多數精子。精子有鞭毛2條,向後伸的1條比向前伸的1條長。卵囊也是單細胞的,經過減數分裂,最後發育成2個卵。成熟的精子和卵結合後發育成二倍體的植物。
褐藻中常見的藻類在等世代綱中有黑頂藻屬和網地藻屬,在不等世代綱中有裙帶菜,在無孢子綱中有馬尾藻屬。
海帶屬
海帶屬屬於不等世代綱海帶目。孢子體大,長達1~4米,分固著器、柄和帶片三部分。固著器呈分枝的根狀,把個體固定於岩石等基物上;柄粗短呈葉柄狀;帶片扁平,無中脈,是人們食用的部分。柄和帶片組織均分化為表皮、皮層和髓3個部分。髓部中央有篩管狀的喇叭絲,具有輸導有機養料的功能。孢子體成熟時,在帶片的兩麵叢生許多棒狀的遊動孢子囊,囊內的孢子母細胞經減數分裂及多次普通分裂產生很多單倍的側生雙鞭毛的遊動孢子。遊動孢子萌發後,分別形成體型很小的雌、雄配子體。雄配子體產生具精子的精子囊;雌配子體產生具卵細胞的卵囊。卵成熟後逸出,在母體外與精海帶子結合,合子即萌發成幼小孢子體(新的海帶)。這樣的生活史稱異型世代交替。海帶是經濟褐藻,原分布於俄羅斯遠東地區、日本和朝鮮北部,現不僅在我國渤海灣地區,在浙江舟山地區和江蘇、福建、廣東等省沿海也有大量栽培。
繩藻屬
繩藻屬是褐藻門、褐藻綱、海帶目、繩藻科的1屬。
繩藻屬全是海產。有2種,主要分布於俄羅斯、日本、朝鮮、北美太平洋岸和北大西洋東西兩岸等地。中國隻有繩藻1種,主要產於黃、渤海沿岸。
繩藻繩藻屬植物在生活史中有孢子體和配子體2個世代,孢子體褐色,長繩狀,黏滑,單條,不分枝,有時扭曲呈螺旋狀,下部中實,上部中空,但有橫隔膜把中空的部分分隔成許多體腔,基部具有盤狀固著器附著在基質上。體壁為縱向延長的細胞緊密結合而成,內側有疏鬆的絲狀細胞相互結合形成橫的隔壁。居間生長,分生組織位於藻體基部即固著器的上部,具有明顯的世代交替,孢子體大,有數米長,隻產生單室孢子囊。配子體小,為具分枝的絲狀體,肉眼見不到。
繩藻屬的藻體呈繩狀,有1~3米長,直徑有2~3毫米,下部和上部逐漸變細。單室孢子囊橢圓形,生在隔絲之間,隔絲棍棒狀,頂端膨大,比單室孢子囊稍長,毛無色或淡黃色。藻體成熟時,單室孢子囊、隔絲和毛分散在藻體表麵。繩藻主要生長在風浪較小的低潮帶石沼中和潮下帶2~3米岩石上,可食用。
翅藻科
翅藻科是藻類植物,屬褐藻門。
褐藻的共同特點:藻體為黃褐色,多細胞體。含大量墨角藻黃素。貯藏物質為褐藻澱粉和甘露醇。多海生。
本科特點:藻體無類似莖、葉的分化,生活史中有配子體和孢子體2個世代,配子體與孢子體異形,孢子體大,配子體小。孢子體由薄壁組織構成;居間生長或頂端生長。孢子體大型,但短於海帶科;分化為固著器、柄和帶片3個部分,帶片常羽狀裂,孢子囊群生於柄部兩側耳狀的孢子葉上。配子體微小絲狀。雌雄異株;卵式生殖。
代表種類是裙帶菜屬:藻體褐色,葉狀,中肋隆起,兩側羽狀分裂。柄部扁圓形,成熟時兩側生有耳狀重疊褶皺的孢子葉。以假根固著於低潮帶以下岩石上。
裙帶菜結構示意圖裙帶菜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