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也建設了許多圍海工程。上海的金山石化企業、福建和廣東的一些發電廠的廠址都是填海造成的。在上海市的崇明島、浙江的杭州灣南岸、福建的幸福洋和廣東的磨刀門等地建築海堤,造出大片良田。磨刀門工程圍海170平方千米,造出田地133.4平方千米。這些圍墾工程已全麵機械化,采用淺吃水液壓船施工,插設塑料排水板,大量土方用築堤機完成,工程的效率很高,質量很好。廈門的筧篤湖原來是一片灘塗,在建設特區時把灣口築堤攔起來,把12平方千米的海灣填得隻剩2平方千米,在形成的陸地上建了開發區。可是外國投資者卻望而卻步。為什麼呢?原來,海堤把海水隔斷,堤內的水不能循環,成了一片臭水。後來把海堤挖開一條通道造成橋,使海水能夠流出流進,死水又變成碧海,開發區成了公園式的城區,從而引來了大批的投資者。這個工程作為海洋開發的典範得到聯合國的表彰。
海岸工程的重頭戲還是為船舶修建港口、航道。海運自古就是隔海相望的人們互相交往的手段,現代文明的發展起源於16世紀起歐洲人的海上探險。船舶遠涉重洋,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從殖民地運來原料,又把黑奴從非洲運到美洲,為他們生產原料。歐美發達國家的財富就是這樣積累起來的。發達國家當代的生存和繁榮是建立在石油的基礎之上的,巨大的油船為他們運來經濟的動力。
雖然現在空運、陸運也很便利,運輸石油、煤炭也可以靠管道,可是海運的運輸量大,一艘巨輪可以裝幾十萬噸,成本低,所以海運仍然是運量最大的運輸形式。
港口建造港口的岸線應當位於貨物的集散中心,像通航大河的河口、大工業城市、大宗貨物——石油、煤炭、糧食的出海口,等待運輸的貨物多,最需要建港。一些港口建在河口,像上海港建在長江口,鹿特丹港建在萊茵河口,新奧爾良港建在密西西比河口。另一些港口建在能避風浪的深水海灣裏,像大連、青島、香港和東京的港口。在沒有天然的良好建港條件的地方,就得建一些海岸工程來創造建港條件。在泥沙質海岸上建港,航道深度不夠,需要用挖泥船挖出深水港池,疏浚出深水航道,填海造出碼頭。天津的塘沽港建在海河口,原來的水深不夠,不能停泊大船,後來完全靠人工建成了北方的大港,集裝箱裝卸量還居全國第一呢!有些港口外麵沒有天然屏障,建在開闊的海岸線上,風浪可以長驅直入,這就得在港口外建防波堤,把波浪擋在外麵,否則波浪會使靠在碼頭邊的船顛簸不堪,沒法裝卸貨物。
在河口港裏碼頭是順著岸排列的在河口港裏碼頭是順著岸排列的,因為河道的寬度不大,隻能這樣擺。在海灣或沿岸的港口,碼頭多半垂直於海岸,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岸線。有的碼頭像一個小島,用橋或海底隧道把它與海岸連接起來。碼頭的用途不同,裝的貨物、停靠的船就不一樣,碼頭的構造和它上麵的設備也各不相同。除了一般通用的客貨碼頭以外,還有專門裝卸集裝箱、石油、煤炭和車輛的碼頭。
向海底發展
人類在利用海洋空間的過程中,不僅向海上和海中發展,還向海底發展,開發利用海底空間。這座橋(或是隧道)取道水底下日本已經用海底隧道、海上橋梁把本州、四國、九州和北海道四座大島連接起來。本州和九州之間的海峽很窄,早就用關門海底隧道溝通。本州與四國之間隔著瀨戶內海,利用海中的幾個小島建造瀨戶內海大橋,把兩島連接起來。本州與北海道之間的津輕海峽比較寬,下麵修建的青函隧道全長53.85千米,其中在海底的部分長23.3千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隧道,工程十分複雜,開工以後經常塌方,隻得用高壓注入水泥和水玻漓混合凝固液形成防水層。英法之間的多維爾——加來海峽的海底,也已用53千米長的高速鐵路隧道溝通,使英倫三島不再是孤島。在施工時從英法兩邊同時掘進,用衛星遙控激光束引導兩台巨型掘進機作業。兩台巨型掘進機在海底會合時竟不差分毫,可見技術的高明。
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信息社會。各大洋底下都已經在100年間陸續鋪設了海底電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