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秋季——寒意漸顯(1)(3 / 3)

形成原因

華西秋雨天氣的形成無疑是冷暖空氣相互作用的結果。每年進入9月以後,華西地區在5500米上空處在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伊朗高壓之間的低氣壓區內。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側或西北側的西南氣流將南海和印度洋上的暖濕空氣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這一帶地區,使這一帶地區具備了比較豐沛的水汽條件。同時隨著冷空氣不斷從高原北側東移或從我國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倒灌,冷暖空氣在我國西部地區頻頻交彙,於是便形成了華西秋雨。

秋季頻繁南下的冷空氣與滯留在該地區的暖濕空氣相遇,使鋒麵活動加劇而產生較長時間的陰雨,平均來講,降雨量一般多於春季,僅次於夏季,在水文上則表現為顯著的秋汛。

當冷空氣勢力較強時,冷暖空氣交彙比較激烈,降雨強度也會隨之加大,同樣也可造成嚴重的洪澇災害。

白虎誌、董文傑在《華西秋雨的氣候特征及成因分析》(載自《高原氣象》)一文中認為,在分析華西秋雨氣候特征的基礎上,設計了綜合考慮秋季降水量和降水日數的秋雨指數,並進行了EOF和REOF分解以及秋雨主要影響因素分析。結果表明:第一模態反映了長江中上遊以北地區與以南地區降水相反的形勢,第二模態反映了華西降水的一致性;REOF將華西秋雨可分為6個氣候區。華西秋雨的變化趨勢表明,20世紀60~70年代初期、80年代初期為相對多秋雨期,70年代中後期、80年代中後期到20世紀末華西秋雨相對較少,21世紀開始又出現了較明顯的華西秋雨現象。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印緬槽、貝加爾湖低槽是華西秋雨的主要影響係統,當貝加爾湖、印緬槽深且副熱帶高壓強時,有利於華西多秋雨;反之,則秋雨不明顯。

對農業的影響

華西秋雨雨日多,以綿綿細雨為主。陰雨天氣導致氣溫下降,會對農作物生產帶來不利影響。成熟的秋糧易發芽黴變,未成熟的秋作物生長期延緩,容易遭受凍害。一般來說,持續連陰雨的天數越長,對農作物的危害越大。如果我們把連續3天或3天以上出現降雨視為一次連陰雨過程,可以看出,連陰雨過程次數最多的是四川盆地南部和貴州的遵義、畢節等地,每年秋季平均有7~9次。平均最長連陰雨過程是在貴州西部和四川宜賓、邵覺及四川盆地以西地區,有10~11天,四川阿壩達14天;極端最長連陰雨過程在四川西部地區,一次過程可達20天以上。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也是冬作物播種、移栽的季節。綿綿細雨阻擋了陽光,帶來了低溫,不利於玉米、紅薯、晚稻、棉花等農作物的收獲和小麥播種、油菜移栽。它可以造成晚稻抽穗揚花期的冷害,空秕率的增加;也可使棉花爛桃,裂鈴吐絮不暢;秋雨多的年份,還可使已成熟的作物發芽、黴爛,以致減產甚至失收。而且它不僅影響當年作物的收成,也將影響來年作物的產量。

“華西秋雨”雖然沒有台風、暴雨所造成的災害來得那樣猛烈,但它同樣給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建設帶來非常大的損失。然而秋雨多,有利於水庫、池塘及冬水田蓄水、預防來年的春旱。特別是對西北一些較幹旱的地區來說,這時地溫較高,土質結構比較疏鬆,雨水可以較深地滲透到土壤中,可保證冬小麥播種、出苗,同時土壤的蓄水保墒,也可減輕次年春旱對各種農作物的威脅,故有農諺“你有萬擔糧,我有秋裏墒”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