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的出現,說明當地夜間天氣晴朗並寒冷,大氣穩定,地麵輻射降溫強烈。這種情況一般出現於有冷氣團控製的時候,所以往往會維持幾天好天氣。我國民間有“霜重見晴天”的諺語,道理就在這裏。
晶瑩剔透的露水
在秋季的早晨,我們常可以在一些草葉上看到一顆顆亮晶晶的小水珠,這就是露。那麼,露是怎麼形成的呢?
晶瑩剔透的露水
露是空氣中水汽以液滴形式液化在地麵覆蓋物體上的液化現象。夜間氣溫下降,越近地麵冷卻越快,形成與白天相反的下冷上熱的溫度分布,當地麵溫度冷卻到使貼地麵空氣中的水汽含量達到飽和時,地麵物體上開始觀察到露滴生成。露珠是露的別名,它從夜幕降臨到陽光初照是降落在花朵上,總是悄然無息。露水四季皆有,秋天特別多。露水需在大氣較穩定,風小,天空晴朗少雲,地麵熱量散失快的天氣條件下才能形成。如果夜間天空有雲,地麵就像蓋上一條棉被,熱量碰到雲層後,一部分折回大地,另一部分則被雲層吸收,被雲層吸收的這部分熱量,以後又會慢慢地放射到地麵,使地麵的氣溫不容易下降,露水就難出現;如果夜間風較大,風使上下空氣交流,增加近地麵空氣的溫度,又使水汽擴散,露水也很難形成。
露和霜一樣,也大都出現於天氣晴朗、無風或微風的夜晚。同時,容易有露形成的物體,也往往是表麵積相對地大的、表麵粗糙的、導熱性不良的物體。有時,在上半夜形成了露,下半夜溫度繼續降低,使物體上的露珠凍結起來,這叫做凍露。有人把它歸入霜的一類,但是它的形成過程是與霜不同的。
露一般在夜間形成,日出以後,溫度升高,露就蒸發消失了。
古時候,人們以為露水是從別的星球上掉下來的寶水,所以許多民間醫生及煉丹家都注意收集露水,用它來醫治百病及煉就“長生不老丹”。
農作物生長的季節裏,常有露出現。它對農業生產是有益的。露水像雨一樣,能滋潤土壤起到幫助植物生長的作用。在我國北方的秋季遇到缺雨幹旱時,農作物的葉子有時白天被曬得卷縮發幹,但是夜間有露,葉子就又恢複了原狀。人們常把“雨露”並稱,就是這個道理。
華西秋雨
華西秋雨,是我國西部地區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氣現象。它主要出現在四川、重慶、貴州、雲南、甘肅東部和南部、陝西關中和陝南、湖南西部、湖北西部一帶。其中尤以四川盆地和川西南山地及貴州的西部和北部最為常見。
華西秋雨一般出現在9~11月,最早出現日期有時可從8月下旬開始,最晚在11月下旬結束。但主要降雨時段是出現在9、10兩個月。“華西秋雨”的主要特點是雨日多,而另一個特點是以綿綿細雨為主,所以雨日雖多,但雨量卻不很大,一般要比夏季少,強度也弱。
平均來講,華西秋雨的降雨量一般多於春季,僅次於夏季,在水文上則表現為顯著的秋汛。秋雨的年際變化較大,有的年份不明顯,有的年份則陰雨連綿,持續時間長達1月之久。
華西秋雨是四川盆地的一個顯著的氣候特色。四川盆地,秋季平均每月的雨日數,在13~20天,即平均每3天有1.5~2天有雨,較同時期我國其他地區明顯為多,但盆地裏秋季降水的強度在一年四季裏是最小的,也就是說,秋季降水以小雨為主,是典型的綿綿秋雨。
從古到今,四川盆地的綿綿秋雨就十分引人注目。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用“恒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來形容四川盆地陰雨多、日照少的氣候特色,以後便演變成了著名的成語“蜀犬吠日”,比喻少見多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