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夏季——炙熱多雨(1)(2 / 3)

有些年份,長江中下遊地區黃梅天似乎已經過去,天氣轉晴,溫度升高,出現盛夏的特征。可是,幾天以後,又重新出現悶熱潮濕的雷雨、陣雨天氣,並且維持相當一段時期。這種情況就好像黃梅天在走回頭路,重返長江中下遊,所以稱為“倒黃梅”。“小暑一聲雷,黃梅倒轉來”。這是長江中下遊地區廣為流傳的一句天氣諺語。它的意思是說,在梅雨過去以後,如果“小暑”出現打雷,則梅雨又會倒轉過來。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梅雨結束之後,長江中下遊地區的天氣,通常是越來越穩定的,而雷雨卻是天氣不穩定的象征。況且時至“小暑”,通常冷空氣已不再影響長江流域,而雷雨的出現常常和北方小股冷空氣南下有關,這種冷空氣的南下,有利於雨帶在長江中下遊重新建立。當然,“倒黃梅”並不一定在小暑日打雷以後出現。一般說來,“倒黃梅”維持的時間不長,短則一周左右,長則十天半月。但是在“倒黃梅”期間,由於多雷雨陣雨,雨量往往相當集中,這是需要注意的。由於“倒黃梅”屬於梅雨的一種,它在結束之後,通常都轉為晴熱的天氣。

從上麵所介紹的各種梅雨中,可以看到,通常被人們視為大同小異的黃梅雨,實際上是多種多樣的,它們之間的差別,有時還是相當懸殊的。以“入梅”來說,最早的在5月26日,最遲的在7月9日;“出梅”最早的在6月16日,最遲的在8月2日,相差均可達到一個半月。梅雨最長的年份持續兩個多月,可以引起罕見的大水,而短的年份僅僅幾天,還有的甚至出現“空梅”,帶來嚴重的幹旱。可見,梅雨是一種複雜的天氣氣候現象,它遠不是像農曆曆本上所定的“入梅”、“出梅”那樣簡單。相對正常梅雨而言,“早梅”、“遲梅”、“特別長的梅雨”、“空梅”以及嚴重的“倒黃梅”,都屬於異常梅雨。

變化莫測的雷陣雨

雷陣雨是一種天氣現象,表現為大規模的雲層運動,比陣雨要劇烈得多,還伴有放電現象,常見於夏季。

變化莫測的雷陣雨雷陣雨來時,往往會出現狂風大作、雷雨交加的天氣現象。大風來時飛沙走石,掀翻屋頂吹倒牆。風雨之中,街上的東西隨風起舞,飛得到處都是,甚至還會連根拔起大樹。

夏季,太陽光直射使地麵上的水蒸發得比冬、春、秋都快。貼近地麵的空氣因溫度較高,能夠接納更多的水汽,導致空氣的密度減小,空氣變輕,變輕了的空氣不停地上升。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溫度會逐漸下降(每上升100米,氣溫降低0.6℃),空氣也就漸漸涼下來。空氣涼了,就無法容納原先豐沛的水汽,一部分水汽就會凝結成小水滴,天空就會起雲。那麼,這些小水滴怎麼不迅速落下來成為雨呢?這是因為小水滴太小,上升的熱氣流托住了它們,並把懸浮著的小水滴不停地往更高處推。雲就越堆越大越高,這樣的雲,氣象上叫積雨雲,其雲底離地麵約1000米。

當積雨雲內的小水滴不斷碰撞合並成較大的小水滴時開始往下落,而從地麵上升的熱空氣卻一個勁往上衝,兩者之間摩擦後就帶上了電荷。上升的氣流帶正電荷,下落的水滴帶負電荷。隨著時間的推移,積雨雲的頂部積累了大量的正電荷,底部則積聚許多負電荷。地麵因受積雨雲底部負電荷的感應,也帶上了正電荷。

雲中水滴合並增大,直到上升熱氣流托不住了,就從雲中直掉下來。下層的熱氣流給雨一淋,驟然變冷,不再上衝,轉而向地麵撲下來。此時,空中的電荷開始放電,並伴隨著轟隆隆的雷聲。因電閃以30萬千米/秒的光速傳播,雷是以331米/秒的聲速傳播,故人們先看到電光爾後才聽到雷響。有時候雷聲的時間拖得很長,那是雲層、山峰及地麵把雷聲來回反射所致。

在我國,雷雨大多發生在5~8月份溫高濕重的天氣中。

雷雨天氣安全常識:

1.雷雨閃電時,不要撥打接聽電話,要關閉手機。因電話線和手機的電磁波會引入雷電傷人。

2.雷雨閃電時,不要開電視機、電腦、VCD機等,應拔掉一切電源插頭,以免傷人及損壞電器。

3.不要站在電燈泡下,不要衝涼洗澡。

4.盡量不要出門,若必須外出,最好穿膠鞋,披雨衣,可起到對雷電的絕緣作用。

5.盡量不要開門、開窗,防止雷電直擊室內。

6.乘坐汽車等遇到打雷閃電,不要將頭手伸出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