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海洋微生物及其特性(2)(3 / 3)

間生帶:有些種類在殼套與相連帶之間具有間生帶,凡貫殼軸較長的種類都有間生帶,其數量有1~2條或多條。花紋形狀主要有三類:魚鱗狀,如卡氏根管藻;環狀,如杆線藻;領狀,如環形婁氏藻和中肋角毛藻。

隔片:具間生帶的種類,有向細胞腔內伸展成片狀的結構,稱隔片。如果隔片一端是遊離的,稱為假隔片,如斑條藻;如果隔片從細胞的一端通到另一端,則稱為全隔片或真隔片,如楔藻。間生帶和隔片都具增強細胞壁的作用。

突出物:矽藻細胞表麵有向外伸展的多種多樣的突出物,有突起、刺、毛、膠質線等。它們有增加浮力和相互連接的作用。

突起:是細胞壁向外的頭狀突出物,如彎角藻。

刺:一般細而不長,末端尖,其數目、長短不一,最粗大的刺如雙尾藻,中等的刺如盒形藻,較小的刺如圓篩藻的緣刺。

毛:為較細長的突出物,長度常為細胞直徑的數倍,有的種類在粗毛裏還有色素體,這是毛與刺的最大區別。此外還有膜狀突起(如太陽漂流藻)和膠質線、膠質塊等膠質突起(如海鏈藻)。

花紋:矽藻細胞壁上都具排列規則的花紋,主要有點紋,為普通顯微鏡下可分辨的細小孔點,單獨或成條(點條紋);線紋,這是由矽質壁上許多小孔點緊密或稀疏排列而成,在普通顯微鏡下觀察時,無法分辨而是一條直線狀;孔紋,為矽質壁上粗的孔腔,中心矽藻綱的孔紋基本為六角形,其結構很複雜;肋紋,為矽質壁上的管狀通道,內由隔膜分成小室或壁上因矽質大量沉積而增厚。

三軸和三麵:按矽藻細胞的方位分為縱軸、橫軸和貫殼軸。由縱軸和橫軸形成上、下殼麵。由縱軸、貫殼軸形成長軸帶麵。由橫軸、貫殼軸形成短軸帶麵。從殼麵看,稱殼麵觀;從帶麵(殼環麵)看,稱帶麵觀(側麵觀)。殼麵和帶麵形狀截然不同。通常中心矽藻類殼麵呈輻射對稱,多為圓形、橢圓形,也有三角形或多角形的;羽紋矽藻類,殼麵一般細長,呈兩側對稱,有舟形、卵形、弓形、S形、菱形、新月形和橢圓形等。帶麵(殼環麵)一般為長方形、方形或楔形等。

縱軸:為殼麵中央的縱線,又稱頂軸、長軸。

橫軸:為殼麵中央的橫線,又稱切頂軸、短軸。

貫殼軸:是上、下殼麵中心點的相連線,又稱殼環軸。

.色素體:矽藻的光合作用色素主要有葉綠素A、C1、C2以及β-胡蘿卜素,岩藻黃素、矽藻黃素等。色素體呈黃綠色或黃褐色,形狀有粒狀、片狀、葉狀、分枝狀或星狀等。

.同化產物:主要是油滴,在顯微鏡下觀察,油點常呈小球狀,光亮透明。

.細胞核:矽藻有一個細胞核,常位於細胞中央,在液泡很大的細胞中,常被擠到一側。用甲基藍或尼羅藍稀溶液染色,可見到細胞核。

生殖方式浮遊矽藻常用一分為二的繁殖方法產生。分裂之後,在原來的殼裏,各產生一個新的下殼。盒麵和盒底分別名為上、下殼麵。殼麵彎伸部分名殼套。上下殼套向中間伸展部分,稱相連帶。上下相連帶總稱為殼環,這個麵稱殼環麵。有些種類,如根管藻,在殼環麵細胞壁上還有很多次級相連帶,或稱間板。細胞質和一般植物細胞相似。生殖方法有營養生殖,形成複大孢子、小孢子和休眠孢子等。

.營養生殖為矽藻最普通的一種生殖方式。分裂初期,細胞的原生質略增大,然後核分裂,色素體等原生質體也一分為二,母細胞的上、下殼分開,新形成的兩個細胞各自再形成新的下殼,這樣形成的兩個新細胞中,一個與母細胞大小相等,一個則比母細胞小。這樣連續分裂的結果,個體將越來越小。這在自然界和室內培養的矽藻可見到。

.複大孢子矽藻細胞經多次分裂後,個體逐漸縮小,到一個限度,這種小細胞不再分裂,而產生一種孢子,以恢複原來的大小,這種孢子稱為複大孢子。複大孢子的形成方式有無性和有性兩種。

無性方式是由營養細胞直接膨大而成,如中心綱的變異直鏈藻。

有性方式通過接合作用,借助運動或分泌膠質使個體接近,然後包圍於共同膠質膜內,進行接合。

.小孢子多見於中心矽藻的一種生殖方式,細胞核和原生質多次分裂,形成8、16、32、64、128個不等小孢子,每個小孢子具1~4條鞭毛,長成後成群逸出,相互結合為合子,每個合子再萌發成新個體。

.休眠孢子這是沿海種類在多變的環境中的一種適應方式。休眠孢子的產生常在細胞分裂後,原生質收縮到中央,然後產生厚壁,並在上、下殼分泌很多突起和各種棘刺。當環境有利時,休眠孢子以萌芽方式恢複原有形態和大小。

分類概述根據殼的形狀和花紋排列方式,浮遊矽藻分成兩個綱:中心矽藻綱和羽紋矽藻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