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象習慣生活於海洋中的深水領域,陽光無法射到這裏。像蝙蝠和海豚那樣,海象並不具有特異的視覺功能,它是靠聲音定位進行捕食。海象喜群居,性情懶惰,將自己有限的生命(據記載,海象壽命為45年)大部分用在睡懶覺上,因此常常可看到成百上千頭海象悠然自得地在冰上或海岸酣睡。長期生存鬥爭的經驗,使海象時時刻刻也不放鬆警惕。這時,便有一名海象擔任起警衛員的工作。一旦發現敵情,警衛員便會大聲喚醒沉睡的夥伴,或用長長的牙撞醒身邊的同胞,並依次傳遞下去。有時為了防禦更加周到細致,它們還會在水中暗裏安排了第二個警衛員。
海象形似笨重,但卻十分靈巧。當它潛入海底覓食時,巨大的牙被運用得得心應手,不斷地翻掘泥沙。同時,敏感的嘴唇和觸須也隨之探測、辨別,碰到食物,便用齒將其喜食的烏蛤、油螺等的殼咬破,然後將其肉體吃掉。
北方海象主要生活在美國西部海岸。它時而出現在大陸沿岸,時而又出現在夏威夷群島。原來,它們在作往返漫遊,其漫遊的行程因雌雄而不同——雄海象漫遊約2.1萬千米,雌海象漫遊約1.9萬千米。南方海象群的漫遊路線是往返於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
海象雖為龐然大物,但它對北極鯨和北極熊卻望而生畏。北極熊可用力大無窮的熊掌將其腦殼擊碎,然後美美吃上一頓。當海象在水中遇到虎鯨時,雙方便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激戰,這時海象便采取集體防禦的策略,奮起進行自衛。道高一隻,魔高一丈,狡猾的虎鯨則采取分而殲之的方針。
在本世紀30年代初,人們為了獲取海象的油脂,曾對海象大肆進行捕殺。後來,由於美國和墨西哥政府的嚴厲禁止,這種勢頭才得到遏製,逃避於太平洋墨西哥沿岸的小部分海象才幸免於難。如今,海象曾被列為瀕危動物,它的命運正發生轉機,美洲南部沿海已時有成群海象出沒。
習性長期以來,人們對海象的習性了解很少,尤其是那對大獠牙的作用,使科學家困惑不解。如果說獠牙是一種自衛的武器,可是在高緯度地區,海象並無勁敵,白熊對它敬而遠之。凶猛的逆戟鯨可能會追擊它,然而,海象總是“走為上策”,它決不會以那獠牙與逆戟鯨比高低。那麼獠牙莫非為了加重海象頭部的負荷,使它便於往深水潛泳?如是,這種假設不就增加海象浮遊的困難嗎?海象有時也借助獠牙攀登冰山,或用它與情敵決鬥,可是這還不能說明獠牙的主要用途。為了弄清這一個個的謎,國外科學家到海象的故鄉——哈德遜灣進行考察。
原來那獠牙如耕犁般在海底辛勤耕耘著,犁過之處顯出兩道約50厘米深的壟溝。當犁過2~3米時,海象就伸展前肢向上遊,它的兩隻前鰭足緊緊合攏,捧著收獲物邊遊邊搓,身後拖著一股黑色“煙霧”。當快遊到水麵時,它把獵獲物撒開,又轉回頭根據下沉不同的速度,捕捉諸如海螺、貝殼類軟體動物的肉食。這是多麼聰明絕頂啊!還有海象那稠密而堅硬的胡須也幫它在光線不佳的條件下(如極夜季節)準確無誤地捕到食物。當然,不是所有的海象都靠吃軟體動物、甲殼類或其他動物為生的。其中一種性情特別凶猛的海象,專吃海豹、海兔的屍體,甚至追逐小船傷人。這種海象獠牙為黃色(一般為白色),愛斯基摩人最怕它撞破船,釀成災禍。
每當春季,海象開始大遷徙。雌海象產崽,接著進入交配期。初生小海象體重可達40公斤,經過一個月哺乳期後其體重可猛增到近百公斤。到兩歲,它的身長可達2.5米,體重達500千克,從此開始獨立生活。雄海象對小海象是漠不關心的。在交配季節裏,它們隻顧爭風吃醋,為爭奪情侶互相殘殺,有的喪命,大多數留下累累傷痕。但是,難能可貴的是,雄海象一旦與雌海象分居後,昔日情敵之仇全被忘得一幹二淨,它們很快又形成一支單獨的,友好的雄性群體。雌海象雖然並不象海豹那樣視子如命,但仍是一位稱職的媽媽。母子相依為命,互相嬉戲。媽媽用前鰭抱著孩子,有時讓小崽騎在背上,摟住脖子或睡在媽媽身上。如果小海象受傷死了,媽媽還會千方百計地把它弄到水裏安葬。有一次,一個愛斯基摩人在冰沿上打死一頭小海象,當他拿著獵獲物要走時,猝不防遭到後麵竄出的雌海象襲擊;當他轉身弄清是怎麼回事時,雌海象已帶著小海象的屍體潛入水中。如果雌海象被捕捉,小海象也會喊叫著尋媽媽,跟在獵船後不忍離去。
海象還有其他習性,比如在陸地上,它是實行“齋戒”的,不吃任何東西,表現出其獨特的新陳代謝。還有雄雌海象的體重相差懸殊,一隻2.5米長的雌海象,體重約700千克,等於同樣的雄海象體重的一半,這是其他動物所沒有的。海象習慣於回到“老家”繁殖,每胎產一仔。它們年年如此,從不會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