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角鯨常是雌雄和幼鯨一起活動。從數頭到十幾頭不等,有時也有數百乃至數千頭一起的大群。每年當冰雪消融以後,一角鯨會成群結隊進入海灣覓食、交尾和嬉戲。也正是此刻,它們往往要遭到當地人的捕獵。
經濟意義鯨油為重要工業原料,肉、尾鰭和背鰭可食用,皮為製革原料,肝髒、胰髒、卵巢和腦下垂體可入藥,骨可製骨粉。
一角鯨最誘人之處,是被稱為“角”的獠牙。當雄鯨性成熟時,這顆牙齒按反時針方向像螺旋一樣朝左扭著向前生長。一角鯨長5~6米,這顆牙可長達3米,它在人們眼中很有神秘色彩。古代歐洲的王公貴族把它看成寶物,用鯨牙做成酒杯以檢驗酒中是否有毒,或用它做家具、飾物以顯示華貴和富有。更有人把它看成靈丹妙藥,用它醫治百病。其實,最終起使用價值的,還是北極地區的愛斯基摩人,他們用它做魚杈和矛頭,用來捕獵。由於人們對鯨牙的迷信,鯨牙價格昂貴,求之難得,同時也成了一角鯨災難的根源。許多人為得到獠牙,對一角鯨大肆獵捕,使其數量大減,以至有關國家不得不采取措施加以保護。
其實,一角鯨真正有實用價值的並非是牙,而是皮肉。它那肥胖的軀體皮下,有5~10厘米厚的脂肪可提煉大量鯨油,北極附近的愛斯基摩人以它為食或用來取暖;它的皮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是人體不可缺少又不能合成的物質。據分析,每100克鯨皮中含維生素C31.8毫克,而一個人每天隻需要50毫克。其他地區的人大多從鮮菜、水果中攝取,北極高寒,果菜奇少,愛斯基摩人就生吃一角鯨的皮和肉來作補充。有人譯出“愛斯基摩”就是“吃生肉”的意思,所以愛斯基摩人吃生肉就不足為奇了。
長牙的用處事實上一角鯨的長牙十分脆弱。雌一角鯨也有20厘米長、手指那樣粗的牙杆,不過隱於上頜而不見。當一頭雄性幼一角鯨長到一歲時,左牙便刺破上唇向前翹出,最後長出一根長達3米,基部周長為20厘米、空心、螺旋形的長牙,在自然界獨一無二。
一角鯨的長牙對一角鯨來說起什麼作用呢?對此人們紛紛提出假設或推測:有人說它是進攻或防禦的武器,有人說那是鑿冰用的冰鑿,有人說它是雄性一角鯨的第二性征,有人說它是雄性一角鯨“聲音決鬥”的工具……種種猜測,目前尚無法實驗證實。不過一角鯨的角的藥用價值卻廣為傳頌並得到認可,一角鯨長牙的價格因此而急劇上升,同時也因此而遭到人類的大量捕殺。
白鯨成年白鯨體長約3~5公尺大小,體重約0.4~1.5噸。幼鯨體長約1.5~1.6米,體重約80千克。白鯨的頭部較小,額頭向外隆起突出且圓滑,嘴喙很短,唇線卻很寬闊。它的身體顏色非常淡,為獨特的白色。白鯨遊動時通常比較緩慢。
白鯨體色是獨特的白色,在海浪和浮冰中很難認出它們,如果你在海洋中看見浮現、變大、縮小而後消失的白色物體,那基本上就是它了。白鯨喜歡生活在海麵或貼近海麵的地方。它們遊動時的動作很柔和,偶爾會將頭揚出水麵。白鯨的“嗓門”很大,在平靜的海上,一百公裏以外都能聽到它的噴氣聲。
白鯨的一個族群大約5到20隻不等,夏季時,河口附近聚集量約有數百甚至數千隻。白鯨的性格較溫和,人們非常容易接近。白鯨分布在北極和亞北極的季節性覆冰水域中,現存5萬~7萬。
分布範圍白鯨大致呈環北極區分布,主要集中於北緯50°~80°度之間。白鯨有高度的戀出生地性,會有每年回到當初母鯨生產的地方的習性,這一特性在雌鯨身上尤其明顯。到了秋季,白鯨因為浮冰層擴張的關係會遠離海灣與河口,冬季主要在冰層邊緣或僅有少量浮冰的開闊海域形成大群體。它們無論是在容易擱淺的河口,或是中深層海域的海溝皆能自在遊泳,估計可潛至800米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