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凱塔烏斯以後到“巴西洛薩烏魯斯”等鯨類,在分類學上都被稱為原鯨類滅絕種。其中,更具備現代鯨類體形特點的“多爾頓”後來進化成了現代的齒鯨和須鯨。然而,科學家認為,目前尚未發現“多爾頓”與現代鯨類相關聯的動物骨骼化石。
但是,一般認為,在接近原鯨類向須鯨和齒鯨發展的時期,也就是在約3400萬年前,正是全球的海平麵下降時期。這時全球的地層可以被挖掘的地方應該很多,如果幸運的話,人們遲早能找到原鯨到現代鯨類過渡物種的化石。
虎鯨虎鯨又叫惡鯨、逆戟鯨,英文名字叫殺人鯨。因它特別喜食須鯨的脂肪,所以挪威人稱它們為“油賊”。虎鯨以體魄健壯、性情凶狠而聞名於世,索有“鯨之暴君”之稱。說來也奇怪,在自然海域中虎鯨凶猛異常,但是在人工飼養環境經過人的調教、訓練之後,它卻變得十分馴服,並能根據人的指令作各種技藝表演(如跳水、頂球和伴隨樂曲在水中翩翩起舞等)。自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它們又成為海洋公園和水旅館中的“水族明星”而名聲大噪。同時,經過特殊訓練的虎鯨還能根據人的指令打撈沉入海底的魚雷和火箭。
虎鯨最令人矚目的是它們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大洋,寒冷的南、北極更是它們的旅遊勝地。虎鯨既能在炎熱的赤道周圍海域生活,又能在終年冰封,嚴寒的兩極冰海中出沒自如。不管是在烈日炎炎的赤道,還是在冰冷的南、北極水域,它們的體溫均保持36℃,恒定不變。這是為什麼呢?關鍵在於它們的身體具有一套特殊的調節體溫裝置——熱交換係統。虎鯨靠這套“裝備”便可在不同溫度的海域中使體溫恒定不變。
眾所周知,陸生哺乳動物是靠身體表麵的毛皮保持體溫恒定不變。虎鯨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動物。水中散熱量的速度是空氣中的2.5倍,這就意味著它的體內要產生更多的熱量。
虎鯨的體表光滑無毛,皮下是一層厚厚的脂肪層,脂肪起了隔絕寒冷侵蝕作用。而其前肢和高高的背鰭以及尾片等處沒有脂肪層,在這些部位中穿行著一些血管網,形成了一個熱交換係統。這些部位均暴露在水中又無脂肪層,所以通常和周圍水溫一樣高,是冷的。虎鯨體內的血液流經這些地方就會變冷。當這些部位的血液通過靜脈離開前肢、背鰭和尾片的時候,就會被從心髒流出到這些部位的動脈血的熱量加溫。這種方式的優點在於,許多熱量又重新轉回體內,而不是所有熱量通過前肢、背鰭和尾片散失到水中。
總之,虎鯨體內的熱交換係統,既能防止體內的熱量散失,又能向周圍的水環境中擴散體內多餘的熱量,以此調節體溫保持恒定不變。
座頭鯨座頭鯨別名大翅鯨、駝背鯨、鋸臂鯨。它體肥大,上頒廣闊,由呼吸孔至吻端沿中央線,以及上下須兩側有瘤狀突起。座頭鯨的背鰭相對小,位體後身長的2/3處。它的鰭肢非常大,約為體長的1/3,為鯨類中最大者,其前緣具不規則的瘤狀突如鋸齒狀。尾鰭寬大,外緣亦呈不規則鉗齒狀。座頭鯨的臉麵褶溝較少,約14~35條,由下頒延伸達臍部。座頭鯨背部黑色,並有黑色斑紋,腹部黑色或白色,體包個體變異較大;鰭肢上方白色部分多於黑色部分,方白色;尾鰭腹麵白色,邊緣黑色;鯨須每側有270~400片,須板和須毛皆黑灰色。
座頭鯨成體平均體長雄性12.9米,雌性13.7米,體重25~35噸,最大記錄體長雌性18米。
座頭鯨結群不大,通常結對伴遊。它的遊泳速度較慢。座頭鯨呼吸時喚起的霧柱粗矮,高達4~5米。它深潛水時露出巨大的尾鰭,常將體軀躍出水麵,或側身豎起一側鰭肢。每年進行有規律的南北洄遊。座頭鯨主食小甲殼類和群遊性小型魚類。座頭鯨在我國黃海、東海、南海均有分布。
瓜頭鯨瓜頭鯨別名多齒瓜頭鯨。瓜頭鯨形態特征頭橢圓,無吻突,前端尖,上頜不突出於下頜。瓜頭鯨鰭位於體中部,較偽虎鯨的寬大,高達30厘米,前緣向後傾,末端鈍;鰭肢長為體長的1/6,末端尖。瓜頭鯨體暗灰至黑褐色,上下唇白色,眼周圍為暗色區,有濃色帶沿體背正中線由頭延伸至背鰭,並在背鰭下方擴大成弧形暗色區,喉部有白斑,臍至肛門附近為灰白色。瓜頭鯨上、下頜每側具齒20~25枚。體長可達2.75米,最大體重約275千克。初生仔鯨體長約1米以下。
瓜頭鯨為熱帶性種,常成數十頭至數百頭的群,遊泳速度快,時有集群嬉戲。瓜頭鯨在我國南海、台灣省海域均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