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家我待的時間比較長,但是我反感在背後說別人壞話的人,我連續好幾次聽到別人說我清高,可是我不是那樣的人。我的情緒受到了幹擾,我想換個新的環境。”
“可是我發現第四家的人更難以相處,雖然他們都很安靜,但是我覺得似乎也太冷漠了,我去了兩天竟然沒有人拿正眼看過我……”
心理谘詢師把身子向後仰去,說:“你的困難其實很好解決。你隻需要明白,你要去適應環境,而不是讓環境適應你。你要盡量‘合群’,而不是把自己置於群體之外。”
任何一個社會環境中,都可能有苛刻的人、異常活躍的人、在背後抱怨的人、冷漠的人,最甚者,這幾種人可能同時存在,但是你所要做的就是“合群”。你要融入你的生活環境中,你要適應周圍人的生活習慣,因為隻有這樣,你才能和他人很好地相處。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這種心理在行為上表現為模仿大多數人的行為;在認知方麵表現為以多數人的意見為準則對外界作出判斷和評價。也就是說,那些“鶴立雞群”的人往往不能夠得到眾人真正意義上的接納。
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一定要注意適當從眾,融入周圍的社會環境中,才能融洽地和他人相處。具體地說,以下幾方麵是需要注意的:
(1)不要希望“鶴立雞群”。我們應該在言行舉止上表示自己的善意和坦白,並常常考慮對方的立場,言行及態度不要太過嚴肅或太注重形式,盡量和他人打成一片,不要強調自己高人一等,或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
(2)切忌鋒芒畢露。比如,在公司裏,要是你沒事整天念叨“我要當老板,我要辦產業”,就很容易被同事看作異己,把自己放在同事的對立麵上。如果不幸讓老板知道,也會被老板當做清理的對象。要知道,在辦公室裏大談人生理想是不妥的,你公開自己的進取心,就等於公開向公司裏的同事挑戰。因此,做人低姿態一點,是自我保護的好方法。你的價值體現在做事上,在該表現時表現,不該表現的時候就得韜光養晦。但凡能做大事的人,都不是愛說大話的人。
(3)表現適可而止。如果你有才能,應該要表現出來,但不可鋒芒太露,否則容易遭忌。當你提出自己的見解之後,別人自然會判斷此見解是否可行。如果不接受人家的提醒又批評人家的意見,貶損他人而褒揚自己,這實在是下下策。
(4)聽聽別人怎麼說。誠懇地聆聽他人的意見,亦是增進彼此間情誼的方法之一。莎士比亞說:“對於他人的話,你若善意聽之,則你將得到五倍的聰明。”你如要改善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那你就要承認對方的長處,而且時常表現出“對我來說,你是非常重要的”,讓對方覺得被重視。
(5)對別人不妄加評論。即使對方炫耀自己的精明能幹,你也千萬不要輕易評價他是個驕傲虛榮的家夥,盡量讓自己遠離嫉妒和詆毀,學會真誠地讚賞和學習。
(6)隻當個暫時的聽眾。如果是對方有所抱怨,你不妨暫時充當聽眾,最好不要反駁或是加以附和,這樣能夠避免很多人際紛爭。
3.感謝對手,因為他是上天的恩賜
古人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競爭和危機對人的生存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在壓力和挑戰下,人才能夠抵禦天生的惰性,才不會鬆懈,才能避免在安逸中走向滅亡。
在挪威,沙丁魚是人們的摯愛,因此沙丁魚非常暢銷,而且活蹦亂跳的沙丁魚往往能比那些死的沙丁魚多賣出好幾倍的價錢。遺憾的是,沙丁魚大多數在捕撈後返航的路途中就已經死了。為了能使它們活著到達碼頭,漁民們嚐試了許多辦法,但是都沒有成功。
後來,人們發現將一條鯰魚放進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裏,就能夠解決問題了。原來,由於鯰魚對周圍環境很敏感,把它裝入魚槽後,它會不安地四處遊動,而沙丁魚發現這個緊張地四處遊動的家夥後也會不安起來,因而加速遊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能活著抵達碼頭了。
後來,這種現象引起了心理學家的關注,他們認為:通過個體的“中途介入”,激發群體中其他個體的競爭意識,可以大大地提高效率。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
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中國人的祖先就發現了“鯰魚效應”的存在,並將它運用到養馬的過程中。他們在馬廄中養猴,這樣就能夠有效趨避馬瘟。猴子天性好動,每當這些馬鬆懈倦怠的時候,猴子就會去撩撥它們,這樣就使馬時刻保持憂患心理,並且還得到了一定的訓練,從而提高馬對血吸蟲病的抵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