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讓他人喜歡自己的心理策略(2)(2 / 3)

當然,每個人在他人麵前的自我暴露程度都是有限的,即使非常親密的關係,也不太可能完全暴露自己。但是,在適當範圍內的自我暴露的確能夠拉近雙方的心理距離,增加雙方的喜歡度。

一位知名影星因其在新片中的表現欠佳而受到了評論界的指責,他的心情因此而十分憂鬱,而不得不去求助於心理專家。

“我很擔心以後都沒有辦法再抬起頭來,這種可怕的日子,我要怎麼熬啊?”

針對他的情況,心理專家建議他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主動暴露在公眾麵前,他照辦了。他舉行了3次記者招待會,在記者招待會上,他暴露了心中的忐忑,說自己為發揮失誤感到很惶恐。這樣,他不僅卸掉了自己思想上的包袱,而且贏得了公眾的同情和讚許,再一次成了大家都喜歡的人。

社會心理學家指出,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在人們逐漸自我暴露的過程中一步步建立起來的。你對一個人越是認可、接受、信任,你在他麵前暴露自己就越多;同時你也希望對方越來越多地暴露他自己。簡單地說,自我暴露的層次與彼此間的信任度、交往程度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係。值得注意的是,能夠促進人際關係的自我暴露都是恰如其分的;任何不合時宜、不恰當的自我暴露隻會給人際關係帶來負麵影響。

那麼,在人際交往中,該怎樣把自我信息恰如其分地傳遞給他人呢?一般來說,有這樣一些心理技巧是需要掌握的:

(1)真實。你向對方傳遞的個人信息必須是真實的,如果有所欺瞞,勢必會引起對方的反感。

(2)注意自我暴露的相互性。也就是說,能夠促進人際關係的“自我暴露”必然是雙方程度水平相同的“自我暴露”。如果你相對暴露得過多,則會給對方以壓力和威脅,從而使對方對你避而遠之;如果你相對暴露得過少,又會顯得缺少交往的誠意。

(3)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自我暴露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能太過突兀。一次性地在對方麵前暴露過多的自我,會給對方留下“不穩重”的印象,讓對方對你產生不信任感,進而疏遠你;用溫和的方式循序漸進則可以避免這些消極影響。

(4)不可強求。自我暴露是建立在“自願”、“情之所至”的基礎之上的。每個人都會有不願意讓任何人知道的信息,如果你因為與對方關係親密就要求對方完全敞開心扉,任意侵犯對方所不願意暴露的領域,就會激發對方強烈的排斥情緒,從而導致對方降低對你的接納程度。

(5)要分場合,看對象。自我暴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比如,在戀人麵前暴露自己的戀愛史、在職場上暴露自己的私生活等,都是不恰當的。要學會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場合暴露該暴露的,保留該保留的。

無論如何,人際交往中,真正的親密關係是經過時間的洗禮的,它在時間中慢慢累積、加固。

6.人人都有自尊心,不要踐踏他人的麵子

心理學家指出,一旦“自我”受到威脅,個體就會忸怩不安;一旦“自我”受到傷害,個體就會感到痛苦,就會奮起反擊。而“自尊”正是“自我”所包含的一個重要內容。通常來說,人們都喜歡讚揚自己的人,而討厭批評自己、讓自己沒麵子的人。在人際交往中,要想獲得他人的好感,就要顧全他人的自尊,保全他人的麵子。一方麵,要提醒自己不要去踐踏別人的尊嚴,另一方麵,要學會維護他人的自尊。

(1)一般來說,他人的弱點、缺點、汙點等忌諱之物,都是“雷區”——碰不得,至少有以下3點是我們應該避開的。

①醜陋之點: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美麗的、俊逸的。然而,生活沒有慷慨地讓所有的人如願,這個世界上還有不幸的醜陋者和殘疾者,他們大多有自卑感,不願聽與自己的短處有關的話題。比如,禿頂者忌說“亮”,胖子忌說“肥”,矮子忌說“武大郎”,其貌不揚者忌說“醜八怪”,跛子忌說“舉足輕重”,駝背忌說“忍辱負重”等。對他們的這種完全正常的心理,我們應該充分理解。

②失意之處:人生在世,有起有落。即使今天看起來多麼意氣風發、躊躇滿誌的人,都可能經曆人生的挫折,難免有失意之處,或高考落榜,或戀愛受挫,或久婚不育,或夫妻反目,或工作不順……諸如此類的失敗本就已經讓人痛苦不堪,好不容易忘記了、超越了,又有人有意無意提起,怎會不讓人火大呢?即使是現在的得意之人,也怕往日的失意傳播出去有失顏麵。因此,他人的失意處是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