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4月,美國營救駐伊朗的美國大使館人質的作戰計劃失敗,作為計劃的相關工作人員,無疑會受到公眾的責難。此時,當時的總統吉米·卡特立即通過電視作了承擔全部責任的聲明,他說:“所有責任在我。”意外地,吉米·卡特此舉使所有的責難都消失了,同時,這位被人評價為“誤入白宮的曆史上最差勁的總統”的支持率驟然上升了10%。
1986年底,“伊朗門事件”被曝光,媒體揭露了美國總統裏根曾經秘密向伊朗伊斯蘭教什葉派領袖霍梅尼出售武器。裏根作出的第一反應便是竭力遮掩,等到再也遮掩不住的時候,他又開始推卸責任,先是推到他的國家安全助理頭上,接著又推到白宮辦公廳主任唐納德·T.裏甘頭上。裏根的做法導致他在數個月中慘遭媒體圍攻,並被國會調查。
4個月之後,在民意調查中,他的支持率降低了20個百分點,無奈之下,他才選擇了承擔責任、承認錯誤,但為時晚矣。
無疑,吉米的做法收獲了人心,而裏根的做法讓自己徹底地失去了人心,無論是公眾的心還是下屬的心。人們喜愛有責任感的人,討厭推諉責任、為自己找借口的人。有責任感的人才會獲得他人的信任,贏得人心。
有一位社會學家說:“如果你放棄責任,就等同於放棄了自身在這個社會中更好地生存下去的機會。”誰放棄承擔責任,或者為自己找借口、推諉責任,誰就會被社會斥責。責任感是一個人獲得他人認可的根本要求。
一個富有責任感的人更加容易取得成功,進而贏得他人的尊重。體育界的成功者羅傑·布萊克非常受歡迎,他曾獲得奧運會400米銀牌和世界錦標賽400米接力賽金牌。然而,人們喜歡他並不全因為他所取得的傑出成就,還有他的責任感,即使患有心髒病,他也不曾以此為借口,認為沒有獲得金牌是理所當然的。相反,他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始終以世界冠軍為目標不懈地努力著。他這種對自己無比負責的態度,贏得了他人的尊敬和愛戴。
一個有責任感的人更讓人信任。在物欲橫流、生活節奏如此之快的今天,缺乏責任心的人很容易喪失原則,成為道德淪喪的人,做出諸如婚外戀、背叛合作夥伴、遺棄孩子、拒絕贍養老人等傷害他人極深的事情。而沒有人能放心地和一個缺乏責任感的人深入交往。麵對沒有責任感的人,大多數人都會啟動心理防禦機製,將他關在心門之外。
責任雖然有時候讓你覺得沉甸甸的,但是當你樂於承擔責任,成為一個責任感強的人的時候,就會收獲許多沉甸甸的、可貴的東西,這裏麵浸透著他人的尊敬、感激、信任等。
3.保持良好的情緒會給人留下好印象
美國洛杉磯大學醫學院的心理學家加利·斯梅爾做了一個實驗,他讓一個樂觀開朗的人和一個整天鬱鬱寡歡、抑鬱難解的人待在同一個房間裏。結果發現,不到半個小時,這個樂觀的人也變得愁眉苦臉起來。隨後,加利·斯梅爾又做了一係列相關實驗,得出一個結論:隻要20分鍾,一個人就可以受到他人低落情緒的傳染,而那些敏感、富有同情心的人,則更容易被壞情緒感染。情緒的傳染過程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
事實上,情緒會通過人的姿態、表情、語言進行傳遞,並在不知不覺中感染他人。這就是心理學上說的情緒效應。壞情緒會給他人帶來消極影響,好情緒則會給他人帶來積極影響。
曾經有個人做了一個心理實驗:
在路邊餐館的桌子上放10美分硬幣,讓來就餐的人撿到這“意外之財”,然後,等他們離開的時候,故意從他們身邊經過,掉落東西。看看有多少人會幫忙撿起來。
結果證明,有88%以上的人會幫忙撿起。那麼,如果沒有那“10美分”的前奏曲,結果又如何呢?調查顯示,沒有在桌上撿到錢的人當中,隻有7%的人幫助他人撿起落下的東西。
這個7%與88%的對比實驗說明,人如果具有好心情,那麼更傾向於積極的行為。
由此可見,好情緒有利於人際交往,而壞情緒則不利於人際交往。換言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把握好與人交往的時機。
一般來說,與人交往當然選擇雙方情緒都好的時候最為適宜。然而,總會出現其中一方或者雙方情緒都不好但又必須要交往的情況,那麼,此時我們應該怎麼辦呢?